大破大立面對RCEP新局勢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國人再度憂慮台灣經濟是否會被邊緣化。的確,任何國際市場競爭態勢的轉變,都容易挑動國人敏感神經;只要台灣無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自憐、疑懼的綜合心理都會油然而生。台灣現實上無法加入RCEP,當然會影響出口與吸引外人投資,只是由歷史經驗來看,過度恐慌及疑懼並無必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務實面對、妥為因應。
過去在南韓陸續簽署美韓、歐韓、中韓等自由貿易協定(FTA)時,台灣都曾憂心忡忡,其中對中韓FTA的疑懼尤深,認為將對台灣經濟產生核爆級的衝擊。然而五年多以來,台灣的出口表現較南韓猶有過之,反倒是南韓的中小企業普遍受到嚴重的進口衝擊。FTA的市場開放本就有利有弊,南韓正是一例。
我們不能因此就阿Q式地漠視參與經濟整合的重要性,只要台灣還無法改變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經濟型態,則致力參與經濟整合就有其重要性。RCEP簽署通過之後,因而引發高度關注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當然是台灣參與經濟整合的首要目標,這也是促使台灣經濟脫胎換骨的機會。
政府宣稱對於加入CPTPP已有準備,但日本首相菅義偉近日已明確宣告,主動與英國、泰國洽談加入事宜,若台灣無法妥善處理福島核區食品的進口問題,要想加入由日本主導的CPTPP,恐怕極為不易。再者,政府宣稱已有準備,但相較於當年日本政府為了加入TPP的總動員,大規模且鉅細靡遺地與民間業界溝通,台灣的企業似乎還感受不到政府的努力。
其次,我們必須務實面對RCEP對傳統製造業的衝擊。事實上,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經濟經年之際,台灣的製造業已朝兩極化發展,電子製造業普遍受惠,傳統製造業則備受衝擊,加上傳統製造業先前面對的國際競爭已劇,RCEP可說是帶來三度傷害。所謂「務實面對」,長期而言,就是必須體認到傳統製造業必須更有效地掌握自主技術、升級轉型,否則就會面對能否存續經營的嚴肅問題。
以機械業為例,面對疫情、新台幣升值、RCEP完成簽署等接踵而來的衝擊,業界力陳「關稅」與「匯率」是廠商兩大命脈。但政府就此兩者能做的其實非常有限,很難與大趨勢對抗,更重要的是智慧機械還是政府先前5+2產業創新計畫中名列第二且「屢獲肯定」的重要目標產業。時至今日,「智機產業化」、「產業智機化」的產業升級目標,似乎引不起廠商興趣。
無論面對疫情或經濟自由化衝擊,政府慣性反應便是紓困補貼,以期度過難關。然而,政府協助產業必須符合「救急不救窮」的原則,要確定衝擊過後產業能夠自主良好發展,否則便是資源錯置。事實上,隨著市場脈動與台美經濟合作的趨勢發展,台灣的電子製造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未來仍將有長足的發展空間,且需要大量人才、土地、水電、勞工等各項資源,屆時勢必會在資源的量和價上,對傳統製造業帶來巨大的排擠效應。如今,台灣可能養不起傳統產業的呼聲日高,果若如此,政府也許需要開始思考如何轉變長期產業政策。
台灣的經濟結構與韌性已較十年前優化許多,尤其是內需支撐經濟成長的能力顯著改善,也因此在今年面對較金融海嘯更嚴峻的國際經濟局勢時,不再重演當年出口近乎腰斬的慘況,這樣的轉變也讓台灣較無需擔憂RCEP這類經濟整合的衝擊。當然,持續強化內需與提高出口價值,避免量產殺價的出口競爭,還是因應RCEP的不二法門。更者,政府必須體認昨日的成功模式,不見得可以在明日複製,大破大立地因應局勢變化,是政府無可迴避的責任。
相關新聞
- 出版品免稅別淪為政治工具2021-01-16
- 科技大咖封殺川普的反思2021-01-15
- 賴海哲一語驚醒夢中人2021-01-14
- 大宗商品超級循環將再現?2021-01-13
- 突襲式調漲健保費 改革卻無力2021-01-12
- 務實解決美豬美牛爭議2021-01-11
- 英國脫歐對經濟整合的啟示2021-01-10
- 把握時機 力拚疫後經濟起飛2021-01-09
- 人才斷層 經濟最大隱憂2021-01-08
- 美國會走向衰敗嗎?2021-01-07
- 提升產業韌性 當務之急2021-01-06
- 限制金融業發現金股利 值得商榷2021-01-05
- 電動車時代來臨 台灣要跟上2021-01-04
- 中歐投資協議對台灣的啟示2021-01-0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