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99字
文/胡偉良
2025年,台灣房市正面臨近十年來最複雜的結構性挑戰。一連串黑天鵝事件——美國對台課徵重關稅、台幣升值過快、出口連三季衰退、內需疲弱、房貸限縮、就業前景不確定、央行利率在高檔盤旋——形成交互作用,重擊原本已處於高檔盤整的房地產市場。
這些外在衝擊與內部制度問題交織,使得「成交急凍、信心重挫、供給卡住、需求失衡」成為2025年房市的四大寫照。政府既有的打炒房政策,不但無法因應當前變局,甚至在某些層面上加劇了市場扭曲與民間焦慮。
沒料到前兩天,美中雙方出人意表地宣布互降關稅,被視為近年來最重大且罕見的國際經貿轉向。這項政策背後,是雙方在全球供應鏈重構過程中,不得不務實面對通膨、內需、選舉壓力與民生穩定等現實利益的考量。這一變化雖暫時緩解了台灣出口端的壓力,卻不代表台灣可以安然度過經濟與房市的寒冬。
事實上,這波中美關稅調整雖對特定產業有喘息機會,但對台灣整體房市結構問題並未帶來實質改變。台幣仍維持升值趨勢,房市信心尚未恢復,成交凍結、資金緊縮、都更受阻等問題仍然嚴峻。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既有房地產政策依舊停留在壓抑階段,未能因應結構性風險,主動釋出市場修復訊號。
面對這場即將全面引爆的資產重分配風暴,是到了政府應該改弦易轍的時候,從壓抑交易轉向「重建信心」、「保障基本居住權」與「釋放理性供給」。
以下是品嘉建設胡偉良提出的幾點政策建議,供執政者參考。
一、鬆綁限貸政策,回歸差別化管理原則
目前的限貸政策對所有購屋者一體適用,不論是投資客、換屋族、首購族,都受到同樣的貸款成數與風控限制,造成真正有居住需求者無法順利進場。
胡偉良建議政府回歸差別化原則:
1.首購族貸款成數應恢復至8成以上,並調降利率門檻;
2.自住換屋者若符合持有5年以上條件,應視為需求合理,而給予較高貸款額度;即
僅對短期轉手、持有多戶者持續限縮。
此舉不僅能刺激停滯交易,更可將資源導入真正有居住剛需的民眾手中。
二、加速危老與都市更新,釋放合理供給
全台超過五成以上住宅屋齡超過30年,建築結構老舊、安全性不足,但都更推動仍陷整合困難與程序冗長的泥淖。
胡偉良建議:
1.將危老容積獎勵政策延長,以規模獎勵取代時辰獎勵,並簡化建照審核程序;
2.中央應成立「整合協助辦公室」,提供整合專業團隊與地方政府的主管單位適當的協助;針對特定危險老屋,應優先納入迅行劃定名單,主動啟動更新。
3.透過政策誘因與技術資源介入,政府應成為都更進程的推動者,而非旁觀者。
三、建立租售雙軌市場,打造真正的居住正義
當前政策過度聚焦在打房與打炒,但忽略了市場上真正「買不起也租不到」的族群。社會住宅供給仍嚴重不足,私有市場的租金則年年上漲。
胡偉良建議:
1.推動「公共包租代管2.0」,擴大民間參與並引入稅務誘因;
2.補助都更後的新成屋轉為青年或老人專用出租住宅;
3.加速公辦都更後的餘屋釋出作為「過渡租屋空間」,協助弱勢族群在等待購屋的過渡期獲得合理居所。
居住不是商品,而是民生底線。政策應將租售市場雙軌並進,回應不同階層的需求現實。
四、調整稅制結構,避免扭曲市場機能
當前房地合一稅與囤房稅等制度雖具備正當性,但在實際執行上卻造成交易怠滯與資產移轉困難。
胡偉良建議:
1.針對長期持有者、實質自住者提供稅額折抵或緩徵機制;
2.適度調降持有6年以上的不動產移轉稅負,促進換屋流動;
3.對於預售轉售與短期套利者,持續加重課稅,保持抑制力道。
讓稅制回歸「抑制投機、促進合理流動」的原則,才不致讓市場進一步凍結。
五、政策轉向的訊號應清晰、穩定、可預期
房市最怕的不是高價,也不是政策緊縮,而是「政策反覆」與「方向模糊」。過去幾年政府政策缺乏中長期一致性,導致市場信心崩解。
胡偉良建議:
1.公開設定房價與供需合理區間,建立政策預期管理機制;
2.定期與房地產產業對話,建立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透明橋樑;
3.政策調整前至少給予3個月窗口期,避免市場劇烈反應。
唯有讓市場相信政策的「連續性」與「可預測性」,房市才可能穩定回溫。
六、重新調整存款準備率,支應都更資金需求
政府近期三次調高存款準備率,凍結了5000億的房子地產市場可用資金,造成房貸及都更市場上的資金緊縮,並形成房市危機,政府有必要重新調整存款準備率,支應都更資金需求。
胡偉良觀點:重構市場信心,是2025房市最迫切的國安任務
房市問題不是單一產業的問題,而是攸關民生、金融與國內整體信心的交叉議題。當黑天鵝一隻接一隻出現,政府若仍以「觀望」或「壓抑」為主軸,將錯失重建秩序與信心的關鍵時刻。
是時候,讓房地產政策從「打壓」走向「重構」,從「防爆」走向「修補」。這不只是為了產業,更是為了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台灣人。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