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24字
2025年,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在大中華區繼續保持增長勢頭。2024年亞太地區創下3,47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紀錄,其中,大中華區占比達71%。全球領先的ETF託管人和行政管理人布朗兄弟哈里曼銀行(BBH)進行第八屆年度大中華區ETF投資者調查,結果顯示,在市場劇烈波動時期,投資者對具備下檔保護功能的ETF(如緩衝型ETF)需求顯著上升。同時,區內資產配置者對主動型ETF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年度大中華區ETF投資者調查是BBH全球ETF投資者調查的一環,代表著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100名ETF機構投資者的意見,其中53%的受訪者管理超過10億美元資產,而在這些受訪者當中,29%在其投資組合中有50%以上的資產投資於ETF(全球比例為24%)。
「大中華區ETF市場的超常規增長彰顯了該市場的強勁實力與深度。隨著區域ETF市場日趨發展成熟,投資者正持續加大ETF配置力度。雖然本地ETF發行人在大中華區占據主導地位,但國際ETF發行人也具發展機遇。要在大中華區取得成功,國際ETF發行人需深入了解本地市場的特點。」BBH的亞洲區ETF服務總監Chris Pigott表示。
主要發現:
大中華區——引領亞太區ETF整體增長
• 大中華區 ETF 超常規增長,超越全球水準:台灣和香港對 ETF 的需求尤為突出,過去五年兩地 ETF 投資者分別有 27%和 23%的 ETF 配置增幅超過 25%。
• 主動型 ETF 日益受到青睞:所有受訪者均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內增加對主動型 ETF 的配置,香港和台灣均有 40%的投資者計劃將主動型 ETF 持倉規模增加 25%以上。
• 資金調整以增加主動型 ETF 的配置:22%的 ETF 投資者表示將減少對指數型 ETF 的配置,其次是主動管理型共同基金(19)和主動管理型獨立帳戶(SMA) (15)。
• 配置 ETF 的原因: 35%的 ETF 投資者尋求透過核心配置實現長期投資組合增長。32%則著眼於市場中的戰術性、利基或特定產業配置,以提升投資組合表現。20%的投資者著重於風險管理、波動控管及下檔保護。僅 13%是為了獲取股息收益。
• 確定收益 ETF 領先:29%的大中華區投資者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內投資於確定收益型(或緩衝型)ETF,中國大陸的這一比例上升至 34%。27%計劃投資於固定收益。
• 加密貨幣 ETF 關注度提升:26%的投資者計劃在 2025 年購買加密貨幣主題 ETF,其中台灣(40)和香港(23)需求最高。
中國大陸——投資者對增加ETF配置持積極態度
• 對離岸資產的需求依然強勁,2024年2中國大陸投資者通過南向通淨買入香港上市ETF。
• 對於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內購買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 ETF 的中國大陸投資者來說,他們最感興趣的是緩衝型 ETF(34)和 ESG 產品(20)。
• 40%的投資者計劃通過調整其他 ETF 的資金來增加新 ETF 配置。
香港市場——稅務效率已成為投資者評估持有成本日益重要的考量因素
• 香港是亞洲多元化程度最高的 ETF 市場之一,資金流動受到本地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產品創新的推動。
• 雖然固定收益需求普遍上升,但香港尤為顯著,34%的配置者計劃投資該策略。
• 34%的投資者預計「美股七雄」的強勢表現將持續(高於大中華區整體的26%水平)。
• 稅務效率是香港 ETF 投資者最重要的考量因素(26)。
台灣——全球增長最快的ETF市場之一,主動型ETF的推出為資產管理機構創造機遇
• 23%的 ETF 投資者正在減持主動型共同基金以增加 ETF 配置。
• 市場對主動型 ETF 的推出需求旺盛,37%和 27%的投資者計劃分別配置股票型和主動型流動另類 ETF。
• 結構性產品——特別是擔保貸款憑證(CLO)——似乎頗受青睞,23%的配置者計劃在2025年布局該類資產。
• 台灣在加密貨幣領域領先,40%的ETF投資者計劃在2025年購買加密貨幣主題ETF。
• 大中華區 ETF 投資者對人工智能(AI)板塊持樂觀態度——31%的配置者認為這將成為2025年的主要投資趨勢。在台灣,這一比例高達60%。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