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14字
工總今(1)日召開工總白皮書發表記者會,理事長苗豐強表示,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後,供應鏈更加分散,朝向區域化與在地方發展。全球化下的在地觀點更為重要,「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慢慢成為新趨勢。今年的白皮書,提出推動台灣成為「區域運籌中心」的建議,希望透過「在地思維」觀點,作為新國家戰略發展起點。
苗豐強表示,今年是工總連續第15年發布白皮書,這也是他擔任理事長後出版的第一本白皮書。從4月份上任以來,便與工總團隊針對書中的每個章節、每個建議,進行檢視與討論,希望從產業界的角度,提出中肯、客觀、具備可行性的產業政策建言,為國家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苗豐強表示,過去數十年,全球化(Globalization)改寫了過往的生產模式與供應鏈的分工體系,並且創造了全球貿易的榮景。但在享受全球化紅利的同時,所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問題日益加大、環境汙染等問題,引發世人反思全球化帶來的利弊得失。在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後,供應鏈更加分散,朝向區域化與在地方發展。因此,全球化下的在地觀點更為重要,「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更慢慢成為新的趨勢。無論國家或是企業,都必須因地制宜,在決策架構與行動方針納入在地思維與觀點,透過「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創造全新的供應鏈思維。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今年的白皮書,提出推動台灣成為「區域運籌中心」的重要建議,希望以此透過「在地思維」的觀點,作為新的國家戰略發展起點。同時期望在後疫情時代,台灣能在現有的製造業基礎上,成為全球進入亞太供應鏈的關鍵樞紐,進而連結國際、深耕台灣。我們認為如果能夠強化製造業、服務業的對接與串連,加強金融業的革新,以及法規鬆綁,不僅可讓台灣在供應鏈占有關鍵地位,也能在亞太產業鏈中扮演資源整合的功能,成為區域中指揮調度、資源分配的中心,讓台灣產業結構朝向多元化發展,藉由產業的全面轉骨,維持台灣的經濟成長與發展動能。
苗豐強表示,近年來,台灣迎來了史上最大的投資潮,但是我們不該僅只滿足於投資、經濟上的亮眼成績,更應將其視為改變與調整產業體質的契機,因為我們的半導體產業表現雖然非常亮眼,但產業過度集中,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在通貨膨脹與供應鏈變化下正面臨極大困難,因此協助解決產業經營問題,政府必須加大力道推動新興產業,促進關鍵零組件與重要材料產業發展,加速技術移轉與產業國產化,這樣才有機會精進我國技術與人力素質,增強產業體質。
雖然全球化的過程充滿挑戰,但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RCEP於今年首日生效,未來發展需持續關注;另外,包括世紀中達到淨零碳排、糧食與能源危機或是通貨膨脹帶來的成本增加,這些都比以往面臨的問題更加棘手,沒有人能夠在這些議題置身事外;尤其台灣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要角,位處地緣政治風險前沿,更須謹慎應對內外在情勢的變化,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讓台灣在既有的經濟軌道上穩定成長。
上述的問題,在今年的白皮書中,工總都做了詳細的論述,總共提出74個議題,208項具體政策建議,這些建議都是來自於全國產業界、學者專家的寶貴建議,期望未來政府政策的制定能納入這些寶貴意見。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