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限制型股票激勵興起 金融業導入 RSU 成效引發關注

本文共735字

經濟日報 記者任珮云/台北即時報導

限制員工權利新股(RSU)逐漸成為企業留住關鍵人才的重要工具,尤其在科技與生技產業應用廣泛。然而,金融業對RSU制度的接受度相對較低,主因在於產業特性差異及績效評估方式不同。學者與業者指出,RSU強調長期激勵與員工留任,但在金融業的誘因效果仍有限,多數仍傾向採用傳統現金獎酬方式。

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蔡維哲表示,RSU在台灣屬於員工報酬費用,需認列在公司帳上,將對盈餘造成壓力,這對財報表現高度敏感的金控公司是一大考量。同時,員工在RSU解禁領取股票時也需繳納綜合所得稅,增加負擔,也降低了其吸引力。

此外,金融業股價波動通常不如科技或生技業劇烈,再加上產品與服務較為穩定,使得RSU的激勵效果有限。實務上,金融業多仍以現金獎金、年終分紅作為主力激勵工具,這些方式對員工而言較為直接,績效也較容易量化與評估。

根據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分析,RSU通常針對中高階或關鍵人才設計,其授予條件包含服務年限、公司整體業績達成率,甚至個人績效考核等指標,以提高綁約與貢獻誘因。科技與生技業因人才流動快速、技術更新頻繁,更須仰賴RSU等工具穩定人才庫,與金融產業本質差異顯著。

然而,也有金融業者嘗試打破傳統。中信金控近年持續導入RSU制度,不僅成功留住關鍵人才,更創下非總座級高階主管年薪破億元的案例,顯示其在薪酬制度上的前瞻性與彈性。這項作法吸引市場關注,象徵RSU制度已不再僅屬科技業專利,金融業也可能逐步導入,以應對日益競爭的人才市場。

儘管如此,RSU是否會成為金融業廣泛採用的留才主流,仍有待觀察。業界普遍認為,未來RSU可能會更精準地應用於特定職位,如從外部挖角的關鍵技術人才或策略轉型所需的新型領導者。如何兼顧成本、激勵與長期經營效益,將是金融業落實RSU制度的關鍵挑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灣利率市場:股利發放影響有限 央行存單餘額降至兩個月最低
下一篇
美元高利定存 年息衝10% 吸引民眾趁美降息前鎖住高利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