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比特幣保管 三業者試辦

本文共762字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金管會昨(19)日宣布,已核准中國信託商銀、凱基銀和聯邦銀(2838)等三家銀行,試辦承作比特幣保管業務,試辦期間六個月。據了解,這三家銀行中,試辦保管比特幣的最大曝險量是2,000萬美元,約折合新台幣5.9億元。

這也是銀行業保管虛擬資產(比特幣)業務首案。今年4月有四家銀行遞件申請「虛擬資產保管業務」,金管會昨宣布核准其中三家,另一家國泰世華銀正審核中。

那麼,銀行如何「保管」虛擬幣?一般保管機制有兩種,一是,採取離線冷錢包,二是,客戶私鑰分片保管,如客戶手上一連串英數字,存在雲端伺服器或硬體安全模組或混合式架構。

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說,目前多家銀行都是採用第二種,將客戶私鑰做分片保管,銀行合作對象都是國內虛擬資產交易所。

試辦期間是六個月,銀行試辦期滿後需向金管會做成果報告,包括承做業務量能、內控制度、洗錢查核和客訴等,金管會將視試辦情況做法規檢討,修法前各銀行仍需採試辦模式。

據金管會了解,這三家核准試辦保管比特幣的最大曝險量,即指保管比特幣的承做量,最高承作量上限2,000萬美元,約折合新台幣5.9億元。

金管會是在2024年11月底推出「虛擬資產保管業務」主題式業務試辦,並發布相關說明資料及問答集,開放金融業從2025年元旦起至4月底向金管會遞件申請。

首批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凱基銀和聯邦銀等四家銀行遞件申請,昨公布除國泰世華銀仍審核中外,其餘三家都已獲准。據了解,至少還有兩家民營銀行有興趣。

此政策對銀行來說,可提升手續費收入,如國外是依保管資產規模的一定比例收費,也可透過這一小步的「起點」介入虛擬資產,探索虛擬世界商機的新機會。

對虛擬貨幣交易所而言,有一部分虛擬幣交付給第三方,可提升安全性,對投資人來說,有銀行介入可提升虛擬資產平台信任度,讓投資人交易更安心,金融業、虛擬貨幣交易所和投資人同享利多。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金融三業債券投資 策略大不同
下一篇
金控回神 四家獲利成長 兆豐6月賺48億跳增五成 永豐盈餘23億勁揚74%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