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65字
近日立法院立委質詢時使用AI模擬人聲的疑似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中華民國⼈⼯智慧暨數位智慧財產權協會常務理事郭⽂楷指出,「此事件不僅凸顯了人工智慧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力,也提醒我們必須正視其可能帶來的法律和倫理挑戰。在此,我們呼籲各界共同努力,推動人工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確保技術的正當使用和創新者的權益」。
郭⽂楷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它不僅能夠創造價值,也可能被濫用來侵犯個人隱私、誹謗他人或損害公眾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以保護人工智慧的創新成果和使用規範,是刻不容緩的。
郭⽂楷說,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已經開始對文化創作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日本著名動畫製作公司吉卜力工作室近期面臨的AI生成內容侵權問題,成為一個典型案例。前一陣子一些第三方利用AI技術模仿吉卜力作品的風格進行創作,甚至商業化,對吉卜力的知識產權和品牌形象造成了威脅。「這一案例警示我們,若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創作者的心血可能被輕易剽竊,進一步打擊創新動力」。
中華民國⼈⼯智慧暨數位智慧財產權協會呼籲。首先,加強立法政府應加速推動相關法律的制定,明確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規範及責任歸屬,並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尤其針對AI生成內容的版權問題,制定具體規範以保護創作者權益;第二,保護創新者權益:應保障人工智慧技術開發者的知識產權,確保其創新成果不被非法侵占或濫用。
第三,提升公眾意識,加強公眾教育,普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其法律、倫理影響,讓公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些技術;第四,促進技術倫理:鼓勵企業和開發者在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中遵循倫理準則,確保技術的使用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標準;第五,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和合作,共同制定全球性的人工智慧技術使用規範和保護措施,促進技術的良性發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