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KPMG 企業舞弊者調查報告 七成為36至55歲男性

本文共1075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琮皓/台北即時報導

KPMG總部於日前發布《2025全球舞弊者特徵分析問卷調查報告》,典型舞弊者為36至55歲擁有企業內部的關鍵職位的男性,雖然男性為主要舞弊者(約七成),但在共謀案件中,女性參與比例達52%,反映女性在組織中影響力提升的同時,舞弊涉入風險也相對增加。

《2025全球舞弊者特徵分析問卷調查報告》是KPMG自2015年以來,再次以十年為周期,根據全球256件實際舞弊案件進行深入調查分析,並彙編成報告提供各界參考。透過KPMG國際會員網絡遍布全球各地的鑑識會計與顧問服務所蒐集的第一手資料,此次調查內容具備高度代表性與參考價值,幫助企業管理者理解舞弊風險、改善內控機制並強化治理能力。

報告指出,最常見的舞弊類型為資產挪用(52%),包括侵占公司資金與採購舞弊等行為。其次為偽造文件(29%)與資產竊盜(24%)。在資產挪用案件中,約有一半屬於挪用公款,即受信任員工濫用職權將公司資產轉為私人用途;另有38%為採購舞弊,舞弊者常與供應商串通,虛構交易價格,並從中牟取私利。

這次報告揭示,舞弊行為橫跨多個部門,並非僅限財務單位。統計顯示,營運部門(32%)為舞弊事件最常發生地,其次為財務部門(25%)、執行長辦公室(25%)與採購部門(23%)。其中有34%的資產挪用發生於執行長辦公室,並不代表行為人一定是高層主管,但由於該部門擁有高度決策與資源調度權限,成為高風險區域。

KPMG安侯建業風險管理執行副總朱成光表示,台灣與亞洲區多數外商企業在財務與內控職能上的資源配置仍有所不足。例如部分企業僅設立財務主管(Finance Controller)一職,卻讓其同時負責資金控管、會計記帳與業務決策,職能集中導致缺乏牽制與監督,增加舞弊風險。

報告指出,高達76%的受訪案件認為「內控機制薄弱」是舞弊行為發生的主因,較上次調查(61%)明顯增加。更令人警覺的是,有51%的企業在舞弊發生當下完全未設置反舞弊控制措施。即便有內控機制存在,其執行力道與預防效果仍顯不足。目前最常見的舞弊預防機制包括行為準則或企業倫理政策(81%)內部稽核機制(64%)設立吹哨者制度或檢舉熱線(60%)然而,這些機制若無法有效落實、或未獲高階管理層支持,實際效果仍難發揮。

有趣的是,雖然男性為主要舞弊者(約七成),但在共謀案件中,女性參與比例達52%,反映女性在組織中影響力提升的同時,舞弊涉入風險也相對增加。

朱成光指出,當今企業面臨舞弊風險日益複雜,不僅來自內部控制薄弱,也包括高層授權濫用、跨部門共謀等結構性問題。唯有透過制度建置、組織文化培養與數據科技應用,才能有效防堵舞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北富銀高雄專區正式啟動 首周吸引當地高資產客戶申辦
下一篇
金管會促街口提交三數據​ 為期一周 直到狀況穩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