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24字
國人非現金支付習慣已養成,金管會昨(13)日公布,2024年國內非現金支付的筆數已達83.07億筆,年增率20.18%,已提前達到2026年目標80億筆,至於金額則達8.3兆元、年增率14.17%,距離2026年10兆元目標,達成率已超過83%。
金管會2024年針對非現金支付交易,訂定新目標值,為2026年交易筆數80億筆、交易金額新台幣10兆元。
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洋指出,國人使用非現金支付習慣已養成,配合台灣GDP成長,非現金支付金額有信心在2026年達到目標10兆元。
侯立洋分析原因,第一,國人更加習慣使用非現金交易,包括習慣使用信用卡交易繳交保費、稅費等生活雜支費用;第二,台灣經濟成長,消費動能增加;第三,國人對電子支付小額付款使用習慣升溫。
根據金管會數據,統計至去年12月底止,國內電支帳戶使用人數3,065萬人、月增27萬人,當月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金額182億元、月減7.5億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2024年電支帳戶使用人數年增351萬人,年增人數連兩年減少,顯示電支帳戶已經進入成熟發展期階段。
信用卡使用也更普及,金管會昨日公布,去年國銀簽帳金額再創歷史新高,總計國人刷出4兆6,856億元新高紀錄,年增近12%。至去年年底,共計32家信用卡發卡機構,總流通卡數5,858萬張,總有效卡數3,908萬張。其中,去年12月單月簽帳金額4,202億元,寫下史上同期新高與歷史第三高紀錄,月增347億元,年增逾21%。
侯立洋解釋,主因有二。一、年繳保費集中在12月,及11月底的地價稅刷卡繳交,入帳時間落在12月;二、耶誕假期及跨年旅遊熱潮,及提前支付春節旅遊費用,與年末量販百貨購物需求。銀行局調查,年繳保費與旅遊支付以國泰世華銀最多。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