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22字
國內最積極參與離岸風電的金融機構屬民營銀行,早在2017年就已成立投資專責團隊。
金融圈指出,民營銀行相對公股銀彈性高,且有時出任財務顧問,可視風險決定參與程度,此種作法較為靈活,公股行庫有層層限制反而做不到,若只是投錢參貸的角色,必然要再三考慮風險。
2016年,沃旭能源、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相繼來台設點,並尋求與金融機構合作機會;隔年中信銀就成立離岸風電投資專責團隊。在成為沃旭、CIP合作夥伴後便躍居產業要角。
據悉,評估離岸風電還是看借款人資歷,最重要是如期完工且不會增加太多成本。沒經驗者可能會碰到工期延宕、成本暴增;還有未來將面臨售電怎麼賣都還不出借款的情況。而第二期開發很多是台電躉售,較沒問題,但若是開發商與企業簽署購售電合約(CPPA),就要評估是否有很強的合約內容支撐。
知情人士指出,由於海象不定及出海施工要經過層層關卡,即便是沃旭或CIP等在國外有經驗,來台灣也要經歷「接地氣」陣痛期。目前在時間內完工的是中能風場,該聯貸案正是公股行庫承作,因為背後有中鋼(2002)的規模為擔保一定沒問題,且所配合的台船也是國營,特別為中能建造一艘海事工程船,沒有外包、能自己控制施工,更關鍵在於都是台灣人能接地氣。
據透露,很多開發商抱怨政府都把問題丟給他們,即標了自己負責,但受限政策法令,開發商負責的方式,往往只能再投錢。而工期若稍有延遲還算好,最怕一延再延,像是發生滑樁事件只能靠銀行增貸,「因為如果不借它也蓋不起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