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66字
金管會今日公布最新的財管2.0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獲准開辦高資產理財的銀行,合計客戶資產總規模在4月底已正式突破兆元大關,達1兆0387億元,比起開放該業務時的110年底2077億,已有5倍成長。
目前獲金管會核准承作的銀行,包括中國信託、兆豐、上海、國泰世華、第一、合作金庫、瑞士銀行台北分行、玉山、台北富邦、元大、華南、滙豐(台灣)等12家銀行。截至113年4月底,經銀行審核通過成為高資產客戶者已有8330人。
截至4月底,金管會統計顯示,最新的高資產前三大銀行分別為合庫、中信、兆豐,資產規模分別為2003億、1913億、1863億,客戶數分別為1519人、1860人、1518人,顯示合庫、兆豐兩大行庫的客戶平均資產規模較高。
金管會也統計,截至113年4月底,累計已有6家銀行依照高資產客戶的需求,自行發行多檔外幣計價的金融債券連結衍生性金融商品或結構型債券,連結標的從以往的利率型及匯率型拓展至股權型;另外,亦已有2家銀行的海外分行為高資產客戶量身訂做發行多檔境外結構型商品,供高資產客戶納入資產配置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二個月來,高資產客戶的資產結構,總體來看存款比重已有顯著增加,從年初大約50%多的水準,3月升至51.4%,4月又續增至51.6%,相對的不論是債券或是保單,占比這二個月均處低檔,都降至不到12%的水準,其中保險占比相較於債券的11.9%更低,4月底只有11.4%。對此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解讀,經過向銀行業了解,和聯準會遲未降息,使利率仍處於高點有關。
至於存款量大舉增加,儘管受到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但童政彰表示,這也顯示銀行在經營高資產客群時,並非一味的向客戶賣理財商品,而是對其資產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因此,很多未投資在債券、基金,或是保單的這些存款部位,雖然未直接對高資產理財部門帶來手收等獲利挹注,但綜效卻會反映在信託、其他消金業務等其他部門。
至於龐大的存款,是否保留去投資台股的資金調度彈性?對此童政彰回應,高資產客戶在資產上,重視的是資產的保值和傳承,是決策重要的考量點,股票應較未列入其配置的考量。
金融業者亦指出,由於聯準會遲未降息,加上鷹派言論不斷釋出,因此在4月還引發美債殖利率飆高,金融市場動盪,一方面投資人對債券投資縮手,另一方面保單提前解約效應又再起,都影響保單比重處於低檔。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