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央行:穩定幣潛藏風險

提要

示警虛擬資產連環爆 不僅危害投資者 更可能蔓延至金融體系

中央銀行。(本報系資料照)
中央銀行。(本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804字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美歐銀行危機連環爆,在矽谷銀行、瑞信後,德意志銀行股價也暴跌;中央銀行再度示警,聯準會快速升息、全球資金緊縮及虛擬資產爆發一連串風險事件後,凸顯出穩定幣潛藏的風險,不僅危害投資者,規模較大者更可能將風險蔓延至金融體系,加強監管力度已成國際趨勢。

央行近日在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近期穩定幣之市場發展及國際監管趨勢」內文中提醒,穩定幣市值目前自高點滑落,投資者須注意風險承擔,國際上已啟動加強監管力度措施,例如G20、BIS及IMF等國際組織建議依「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範」原則將穩定幣納管,以促進負責任創新及公平競爭。

至於我國,現階段是由金管會針對虛擬資產的洗錢防制範疇進行監管,金管會亦表示,未來將適度漸進地擴大監理層面,例如投資者保護及資產分離(客戶與業者的資產有所區隔並妥適管理)等,以符合國際監理趨勢。

央行曾在2021年針對穩定幣的國際發展、風險及監管方向出具報告提醒市場,近一年多來,在美國聯準會快速升息、全球資金緊縮及虛擬資產市場爆發一連串風險事件後,更凸顯出穩定幣潛藏的風險。

央行指出,目前全球穩定幣市場仍以釘住美元的法幣擔保者為大宗,但其總市值自2022年UST崩盤事件後轉為下跌,近期第三大穩定幣BUSD因恐被不當利用而遭主管機關要求停發、第二大穩定幣USDC因擔保資產的保管銀行矽谷銀行,因發生財務危機而與美元暫時脫鉤,至於第一大穩定幣USDT,曾發生其發行人挪用擔保資產及擔保資產揭露不實等情事;顯見穩定幣並非完全穩定,潛藏諸多風險,民眾不應僅因穩定幣的規模、知名度或行銷術語而輕信。

央行強調,近期美國雖有提供虛擬資產業者服務的銀行倒閉或發生財務危機,但因規模有限、受到傳統金融防護網保護且主管機關及時介入,不致影響金融穩定;投資者在交易或投資穩定幣等虛擬資產前,仍應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擔能力,以免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穩定幣國際喊納管 三個原因

全球穩定幣 總市值1,300億美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持卡人最愛信用卡餐飲優惠 逾一成優惠時才會叫外送
下一篇
新光金外資投票 近半不表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