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ChatGPT引熱潮 專家:企業也要針對人力職訓再投資

本文共997字

聯合報 記者馬瑞璿/台北即時報導

ChatGPT引爆熱潮,AI(人工智慧)未來是否會改變工作型態、民眾日常?國政基金會今 (24)日邀集專家探討該如何善用AI、減少挑戰,產業暨新創研究中心召集人簡榮宗提出三項主張指出,除了個人仍應學習如何與AI共存外,就企業面來說,還是要確立目標,並盤點資源及人力,才能藉由AI提供更好的實體服務。

他並建議政府務實面對台灣的數位轉型,可從自身導入ChatGPT以杜絕勞保黃牛,和理財詐騙做起,再針對人力資本進行教育、職訓的再投資。

簡榮宗指出,雖然美國有各式商業運用,但針對它會「發明事實」這點,也提出疑慮。儘管人工智慧的發展日以千里,不過在台灣由於數位轉型的程度仍低,AI化指數僅39.3分,從大數據看網友使用ChatGPT以聊天最多,缺乏對新技術的認識更是令人憂心。

不少學生也開始拿ChatGPT來開始做作業,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蘊儂指出,在教育現場,她覺得不太可能禁止學生使用Chat GPT,不過在學習階段,應先培育學生擁有基礎論述能力,資工系學生應該具備的知識是Chat GPT基本背景架構,同時學習如何調整,並根據企業、或個別使用者的需求建置模型。

從事電腦影像判讀(CT)的愛因斯坦人工智慧(Deep 01)創辦人周仁海則表示,「AI不會取代醫師,但醫師不懂AI則可能被取代,這個概念也適用於各個行業。」他表示,在醫師群體中固然也有對使用AI保留態度的人,但如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已經陸續使用科技輔助醫療行為。他認為,讓AI進行常見疾病的診斷,可以減輕醫師的負荷量,讓醫師能更有餘裕鑽研罕見的病例,此外,台灣現行醫療法規限制、民眾隱私安全及使用者習慣,也將是未來運用AI時需要克服的問題。

立法委員吳怡玎指出,公部門尤其需要去擁抱AI,才能知道人家在做什麼,像現在數位發展部就因為薪資條件欠佳找不到人,其實可以找些具備基礎資訊知能的人,透過政府資源培訓,儘速與數位發展趨勢接軌。法律永遠趕不上科技,但社會的態度要改變,否則政策的推動將更加困難。

台大國企系副教授盧信昌則省思政策該不該介入AI的發展,他從紐約、澳洲澳大利亞省禁止中學生使用ChatGPT的經驗看,其目的在訓練學生的論述能力,由此可知,人工智慧的運用仍須考量到現實需求,所以盧信昌認為,可就目前已有明確規範的項目,諸如怎麼申請勞保給付,抑或有全程錄音規定的金融商品銷售服務,可以導入ChatGPT以減少勞保黃牛及理專詐財的問題。

國政基金會今日邀集專家一同探討該如何善用AI、減少挑戰。記者馬瑞璿/攝影
國政基金會今日邀集專家一同探討該如何善用AI、減少挑戰。記者馬瑞璿/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圓滿一號案 不影響投資人
下一篇
經濟學家:美今年降息機率不高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