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94字
美國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引起美國中小型銀行倒閉潮。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今表示,以前銀行擠兌是客戶排隊擠兌,現在是「手指擠兌」,在數位發展下,手指在手機上滑一滑錢就轉出去,流動性管理將是未來金融機構的嚴肅課題。
國泰金今舉行法說會,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表示,矽谷銀行近期因擠兌發生倒閉,回顧過去台灣的銀行擠兌歷史,幾天內擠兌幾百億元就已經是「天下大事」,矽谷銀行不到48小時就擠兌42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1.2兆元,「放到台灣任何一家銀行都會『掛掉』。」
李長庚指出,以前銀行擠兌是客戶排隊擠兌,現在是「手指擠兌」,在數位銀行這麼發達的狀況下,流動性管理將是未來金融機構的嚴肅課題。
李長庚也表示,就金管會公布的資料,國銀目前流動性指標都還很好,對於台灣來講,銀行流動性非常高,可視在數位化進展下,網路社群媒體傳播各種謠言,都可能導致擠兌,如何要確保國內金融機構在面對流動性危機時可以度過,值得思考。
李長庚說,股市有熔斷制度,但是當銀行面對流動性危機時有沒有熔斷機制?假設可以設定某些指標,當觸及某些指標下有熔斷機制,在金融事件發生後1、2個鐘頭內阻止擠兌的發生,矽谷銀行絕對不會是單一事件,這樣情況可能會在很多國家出現,值得各界集思廣益,如何防範銀行因流動性問題出現風暴。
除銀行擠兌問題外,市場也擔憂保單解約潮。李長庚表示,去年保單解約確實比較多,尤其是在去年10月是高峰,因為當時美債殖利率高、台美利差擴大,新台幣貶到32元,當時如果把美元保單解約,只要解約費用接近到期,在解約後沒有轉回新台幣而是直接買美債會有高收益率,就算解約後換成新台幣也能賺到匯差。
但李長庚指出,保單與銀行存款不同,壽險業儘管被接管,在保險安定基金之下,民眾的保單會有100%確保,且保單若提前解約會有損失,但存款就算提走也不會有損失,頂多就是沒有利息,過去常聽到的是銀行擠兌,幾乎沒有聽說壽險擠兌,壽險基本上不會出現擠兌的情況。
國壽執行副總林昭廷也表示,保單解約的高峰期已過,高峰約在去年10月,現在都已往下走,加上國壽現在的現金水位,帳上現金還有3200億元左右,現金水位充足,新台幣相對去年都是升值的,解約誘因小很多。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