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57字
CRIF中華徵信所今(21)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國內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均達新台幣20億至50億元的中型集團,因為新進榜集團後繼無力、倚賴中國大陸有增無減 ,轉型期將拉長,要更審慎看待中型集團的發展。
CRIF最新發布的2023年版250家中型集團研究調查顯示,2021年中型集團的營運表現非常亮眼,包括營收總額、稅後純益總額及純益率都寫下歷史新高,受惠於全球主要國家防疫政策逐步鬆綁,250家中型集團整體營運表現呈現大躍進。
CRIF也提醒,儘管中型集團的營運表現出色,且持續擴張,透過三個關鍵觀察,中型集團在持續擴張中存在包括:新入榜集團個數增加緩慢、合併營收達50億元以上集團個數成長有限、對中國大陸倚賴程度過高等三個隱憂,要更審慎看待中型集團的發展。
CRIF指出,2021年中型集團全球投資分子企業總家數為3,772家,較2020年的3,610家增加162家,顯示中型集團的投資擴張力道急速大增。
就成長方面來看,營收總額1兆5,687億元、稅後純益總額1,315億元、稅後純益率8.29%同步創下歷史新高;資產總額2兆6,623億元則創下2016年以來新高。
營收成長率16.76%、資產成長率12.40%,均為2013年以來的新高;稅後純益成長率39.45%,更是2010年以來的新高,投資家數成長4.49%則為2015年以來的新高,顯示中型集團在後疫情時代營運反彈相當強勁。
營收成長集團個數高達198個,也遠高於2020年的123個集團,營收成長集團個數也成長60.98%。
CRIF分析,中型集團的特色就是成長性很高,2012到2014年,中型集團無論投資總家數、資產總額、營收總額、稅後純益總額及純益率,都是同步成長,但從2015至2020年,中型集團的投資家數成長、資產總額成長、營收總額成長和稅後純益成長就呈現分岐走勢,顯示中型集團營運成長出現瓶頸。
2021年,中型集團營收創歷史新高,並為連續兩年營收總額衰退後的首度正成長,且成長幅度達到兩位數,亦為2013年以來首見;此一成長動能是來自轉型升級的帶動,亦或是疫情後景氣由極凍轉為急熱的急單效應,則需要後續的觀察。
觀察本次調查,新進榜中型集團僅26個,少於2020年的30個集團,持續反映近三年新進榜集團的競爭者,後繼無力的情況。
合併資產總額超過50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由2021年的206個增加到222個,再創新高峰,顯示有超過88%的中型集團資產規模已經實質跨過大型集團的最低門檻。
222個資產總額達50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合併營收超過50億元的集團卻只有122個集團,雖較2022版增加12個集團,但是僅成長10.91%,且僅占資產總額達50億元以上集團的54.95%,顯示中型集團在資產大型化的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集團營收成長速度趕不上資產成長的速度。
222個資產總額達50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中,仍有59個集團的營收規模小於資產規模的差距超過一倍,也顯示資產規模與營收規模不對稱的集團依然明顯,意味著這些集團的資產運用效益很低,難以帶動營收成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