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9字
路透今(16)日引述兩位消息人士報導,為因應美台利差明顯擴大,台灣壽險業避險成本高漲,台灣金管會將建立壽險業避險成本平順機制,首度將壽險業避險變數納入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計算,若避險成本高於歷史均價將可沖抵。新機制預計在第1季就可以上路,將有利於改善壽險業首季財報表現。
消息來源透露,修訂相關規範後,避險成本若高於壽險業傳統避險工具,如換匯換利(CS)、無本金遠期外匯(NDF)的歷史避險成本均價,將可從累積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回沖。如果低於歷史均價,則要增提。
路透指出,目前避險成本水準已明顯高於歷史均價,近日有大型壽險公司的1個月、3個月及6個月期CS避險成本分別為4.26%、4.2%及4.03%,一、三及六個月期NDF的避險成本亦高達5.34%、4.71%及4.64%。
路透向金管會官員查證這項消息時,金管會表示,相關方案仍在研議,不願多作回應。
根據統計,截至2月底,台灣資產最大金控公司國泰金控,旗下國泰人壽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累計餘額高逾台幣420億元,台灣資產第二大金控富邦金控旗下富邦人壽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累計餘額亦近350億元。新光金控旗下的新光人壽,在去年底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累計餘額也超過270億元。
日前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金管會將鬆綁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累積上限計算,將整體海外投資先扣除避險部位後,再行計算提列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若達標就可以不用再提列該準備金。
儘管1月台幣兌美元較去年底升值2.2%,使得當月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累積餘額較去年底減少362億元,但目前水位仍高達1,927億元。去年10月此餘額位於3,045億元歷史高點,其後連續三個月下滑。
金管會日前表示,1月壽險業淨匯損561億元,因當月台幣大幅升值及避險工具換匯成本高達272億元,已到達相當高的水準;至1月底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則降至1,927億元,上月底餘額為2,289億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