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24字
被視為央行「鷹派」的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近日再度重砲抨擊央行貨幣政策。陳南光在最新出爐的《銀行家雜誌》裡以「陳南光觀點:面對通膨挑戰 央行如何打這一仗?」為題指出,央行在通膨與房市管制措施方面過於消極,應擔負起物價穩定與正視處理高房價的責任。
陳南光抨擊,面對這波通膨問題,我國央行自始即堅持通膨只是短暫性,並認為以升息因應供給面衝擊不僅無效,而且「我國通膨相對溫和」,因此至今多以半碼爬行的速度升息,台美利差已不斷擴大。
我國通膨相對溫和? 價格管制+樣本偏差
然而,2022年9月理事會議事錄摘要中,有一位理事認為:「部分商品價格受到政策性管制以及CPI–房租類指數低估等因素,台灣實際的通膨壓力遠高於公布的數據;只要將真實的住房成本適當反應在CPI,或是放寬價格管制,台灣的通膨率就會大幅上調。」
其次,有關CPI–房租類指數可能因樣本偏誤造成低估的問題,最近研究顯示,如果使用台灣民間租屋平台的房租大數據資料,重新計算CPI–房租類指數,則通膨率將大幅上調,顯示民眾真實的生活成本已被低估。由於政策性管制以及CPI–房租類指數低估等因素,雖使得台灣的通膨看似相對其他國家低,但這統計數字是建立在價格管制衍生的龐大成本,以及因樣本偏誤致使數據低估之上,央行切不可樂觀地認定「我國通膨相對溫和」而掉以輕心。
陳南光:我國央行抗通膨的消極態度,將帶來龐大的社會成本
陳南光痛批,我國央行抗通膨的消極態度,不僅無法主動引導民眾的通膨預期,以致通膨範圍蔓延擴散,加以價格管制等措施對於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甚鉅,將帶來龐大的社會成本。
他認為,若央行要能負擔起物價穩定的責任,就必須對通膨與通膨預期走勢有良好的掌握。然而,自2021年以來,對通膨走勢持續判斷失準的結果,反映出央行對於通膨與通膨預期的研究與了解尚有所不足,也嚴重傷害央行的公信力。央行除了應儘速強化這方面相關的研究,也應編製更多樣化物價指標,並且進行民眾通膨預期的調查。
陳南光認為,過去這段時間央行已一再錯失升息的機會,以致至今仍受困於其營造的長期低利率和寬鬆的貨幣環境。目前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離歷史低點並不遠,只有不到0.5%(遠低於全球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只要政策利率下降兩碼,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就降為0,未來政策調整空間極為有限。更重要的是,最近許多研究顯示,長期低利率(與寬鬆的貨幣環境)不僅為通膨和資產價格上漲提供溫床,也導致資源誤置以及所得與財富分配惡化等負面效應。
陳南光說,自2021年12月之後,央行認為過去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的「執行成效良好」,就再也沒有提出進一步的管制措施。而在這期間,台灣房價持續暴漲,事實上,先前在疫情期間房價大幅上漲的國家,多數已開始反轉,而台灣房價仍在加速上升中。然而央行一方面宣稱由於剛性需求,房價上漲是「有基之彈」,並呼應成本上升等說法;另一方面則稱房價高低不是央行關心的重點,並以租稅政策是抑制房價最有效的工具為由,將抑制房價的責任轉移給其他部會。如同前述面對通膨問題的消極態度,央行也未能認清自身在金融穩定上的角色。因此,央行應正視其處理高房價的責任,採用適當的政策工具,透過像是選擇性信用管制搭配貨幣政策的組合,以履行其穩定金融的法定職責。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