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61字
保單到底能不能節稅,對不少人,尤其是高資產一族,向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五南出版社最近出版一本新書《超圖解金融保險與節稅規劃:保單到底能不能節稅?從實質課稅原則談起》,破天荒詳解16個行政法院判例,提醒民眾與保險行從業人員若干錯誤認知,值得推廣。
該書作者之一、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黃世芳表示,台灣保險業自從民國50年代起,政府基於社會經濟發展;民眾保險需求與日俱增的環境下,開放民營保險公司設置。伴隨台灣數十年來的經濟蓬勃發展,演變迄今、台灣保險業無論在總保費收入、人均保費、保險滲透度等重要行業發展指標、均已位居全世界前列。
黃世芳說,保險業並非只有表象數據的貢獻,更影響整個國家龐大的就業機會、民眾的風險保障、社會安全穩定的補強、績優產業的投資、挹注公共建設等經濟重要項目。保險業在台灣不僅是舉足輕重的產業,在全世界亦可稱得上是另一個台灣的冠軍產業。
雖然保險以滿足風險保障為主要功能,但不可諱言,隨著民眾財富與日俱增,保險商品已然成為台灣民眾理財規畫重要的一環。另外也由於保險稅賦優惠的相關法令,讓民眾對於保險商品青睞有加。但政府之所以在立法上給予保險相關免稅優惠,主要是認為保險可以保障民眾的生活維持風險,進而降低國家的潛在財政負擔,若民眾所規劃的保險行為不具社會安全之作用,甚至有規避稅負之動機,則顯然違反上述意涵,不在稅法優惠之範圍內。
另一方面,早期保險市場尚未如此龐大,民眾保險金給付不常超過遺產或贈與的免稅額時,關於保險金是否適用稅負優惠並沒有太多爭議。因此在過去,稅務機關對於查察保險金是否實質課稅的動機較低。
但隨著經濟成長與貨幣寬鬆政策的推波助瀾,近十多年來台灣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增長,其中高資產民眾購買高額保單現象也大幅增加,以致於錯誤的保單節稅規劃與「保單實質課稅」爭議案例節節攀升,舉例來說,常有民眾運用遺贈稅法第16條,關於身故保險金得免列入被保險人遺產計算之相關法條,而在重病期間大額度舉債投保,此舉雖然法律形式上符合免稅,然其意圖係以租稅規避為目的,有違當初立法意旨,則將被稅務機關依照實質課稅原則課稅。
有鑑於此,五南出版社邀請對此議題專精且分別來自產業界與學界專家黃世芳與高震宇,兩位同時亦為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合著《超圖解金融保險與節稅規劃 :保單到底能不能節稅?從實質課稅原則談起》,深入淺出討論保單到底能否節稅,解析財政部公告的保單實質課稅常見八大樣態與16個行政法院判例,藉以釐清保險相關稅法優惠與合理運用,並避免民眾與保險行業人員對保險相關稅法的錯誤認知。最後並詳實分析保單的多元功能以及作為資產配置的價值。
本書甫推出一個多個月,由於實務運用與創新內容兼具,隨即獲得許多產業界與學術界專業人士的歡迎,目前已邁入第五刷,對於國內保險相關稅法的專業普及做出貢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