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鈔票發行量 逆勢創高

提要

新冠疫情引發預防性需求 銀行利率偏低 民眾不願多存也是主因

新冠疫情及存款利率偏低,讓國內鈔票發行量年年創新高。
(本報系資料庫)
新冠疫情及存款利率偏低,讓國內鈔票發行量年年創新高。 (本報系資料庫)

本文共955字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全球「嗶」經濟當道、電子支付交易日益熱絡,但鈔票發行量仍逆勢創新高。對此,中央銀行官員分析,新冠疫情引發的預防性需求,意外助長現鈔使用率,此外,國內存款利率偏低,對民眾而言,放在銀行可以生的利息不多,不見得願意多存,也是鈔票發行量居高不下的主因。

央行將於19日、也就是春節連假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發布「通貨發行額」,預計將續創歷史新高紀錄。

所謂通貨,是指央行發行的紙鈔及硬幣。回顧牛年,新冠疫情引發的預防性需求,令民眾對鈔券的需求大增,通貨發行額寫下三個新高。牛年農曆春節前最後營業日的新台幣最高發行額為3兆3,901億元,創歷史新高,較鼠年的最高發行額增加3,251億元,同步寫新高,年增率10.61%,則是28年來最高。

根據央行從2016年以來的統計,新台幣的發行金額,每年有增無減,成長幅度從4%到10%不等,這情形一直到疫情期間,來到高峰,2020年達到2兆7,932億元,年增1,757億元,增幅6.71%。2021年更一舉突破3兆元,來到3兆0,650億元,年增9.73%。

去年則更上探3.3兆元,達3兆3,901億元,年增率10.61%更是近年期少見的兩位數成長。至於今年農曆過年期,因為疫情及台幣存款利率不高,民眾保留現金意願更高,恐讓新台幣發行金額持續走高。

央行指出,每逢農曆過年前,民眾有發放壓歲錢、採購年貨等需求,通貨發行額都會達到高峰;鄧延達指出,牛年通貨發行額較去年增3,251億元,締造歷史新高,年增率超過一成,也創1995年以來的28年新高,代表民眾對新台幣鈔券與硬幣的需求非常旺盛,主要是「疫情引發的預防性需求」。

鄧延達說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轉趨嚴峻影響,民眾到ATM(自動櫃員機)提領現金時,會有「為減少出門機會,一次提領多一點、降低提領次數」等想法,例如:平常一次習慣提領5,000元,考慮到疫情,想降低觸碰ATM按鍵的機率,乾脆一次提領1萬元,進而導致牛年農曆年前,通貨發行額增幅比往年更猛。鄧延達進一步表示,目前看來,虎年農曆封關日,通貨發行額仍將持續締造新猷,由此可顯示國內民眾對現鈔的需求,依舊相當殷切。

央行資料顯示,國內通貨發行額年年都創新高,代表即使市面上各類行動支付工具盛行,甚至嗶經濟起飛,仍無法減緩國人對現鈔的需求仍居高不下現象,台灣邁向「無現金社會」路迢迢。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Fed啟動降息循環 明年景氣比今年好?金控大咖怎麼看
下一篇
中信金前11月賺贏歷來全年 純益549億 EPS 2.77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