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64字
歐盟通過全球最低稅負制將於2023年12月31日上路,財政部官員今(14)日表示,目前正評估兩大因應措施,首先是評估調高國內企業稅負稅率,不過最快也要2024年才會上路;其次也正評估修法建立國內「補充稅」機制。
財政部官員表示,距離歐盟落實全球最低稅負制尚有一段時間,會密切關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動態及亞洲國家腳步,審慎評估因應措施。
國際稅改主要分為「第一支柱」(Pillar One)」及「第二支柱」(Pillar Two),其中第二支柱即為「全球最低稅負制」,主要針對全年營收超過7.5億歐元的跨國集團,在全球各地公司都至少繳納15%的最低稅負。
勤業眾信稅務部資深會計師陳宥嘉指出,歐盟日前通過OECD第二支柱指令,將各自啟動立法程序並於2024實施最低稅負制;資誠全球稅務服務主持會計師曾博昇表示,台商須注意台灣明年將實施CFC,未來也可能調高國內最低稅負稅率至15%。
財政部表示,為避免課稅權拱手讓人,正評估調高國內企業最低稅負稅率。
《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規定,企業最低稅負制法定稅率為12%至15%,目前訂在12%,未來若調高至15%,無須送立法院,僅需報行政院核定。
官員表示,目前仍在評估階段,尚未報行政院,但稅率調高不太可能早於全球最低稅負制施行,換言之,最快也要到2024年才會上路,2025年申報才適用。
此外,財政部也在評估修法完整導入第二支柱,在我國稅制中建立補充稅機制,也就是當我國跨國企業,到其他國家布局,享受當地租稅優惠而使有效稅率低於15%,台灣稅局將有權要求補足課稅。
官員形容,國際上的課稅權爭奪戰,如何避免跨國集團子公司在台享受過多租稅優惠,稅卻繳回母國,必須以「盾」防守;而我國跨國企業到租稅天堂或其他國家投資,如何主張我國課稅權,取決於「矛」的攻擊要做到何種程度。
事實上我國明年將上路的受控外國公司(CFC)制度,某程度與全球最低稅負制近似,但仍有鞭長莫及之處,是否進一步導入第二支柱,完全接軌國際作法,仍須討論,國際上對於CFC與全球最低稅負制的競合也有相關討論,但目前也未有定論。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