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42字
「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曾在「向大師致敬」特輯訪問吳靜吉及范錚強兩位教授,本周將訪問吳思華。曾經擔任教育部長的吳思華,是國內策略管理領域著名的學者,經歷相當豐富。
他是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創所所長,還創辦了「創造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現在是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台灣社企學會創新創業協會的理事長,曾擔任過政大商學院的院長、行政院科技顧問、政大校長,以及教育部長。其著作《策略九說》,幾乎是修習策略管理的學生必讀教科書。
兩位大師首先談到,台灣產業到底面臨什麼樣挑戰?瓶頸在哪?根據吳思華對台灣產業的觀察,台灣長期是以製造代工作為主要的模式,有效率的把高品質的東西生產出來,這是我們的優勢。而除了讓成本跟品質都達到要求,還可以逐年降低成本,這是台灣企業經營最大的特色。但此時此刻,全世界的總體環境、科技、生態及消費市場都已產生重大的改變,所有企業都在尋求轉型,台灣產業也不例外。
怎麼去看世界的宏觀變化,再從宏觀變化裡面找到新的機會跟定位,是所有的產業都需要思考的課題。全球環境宏觀的變化可以從四個面向體會。第一個當然就是「科技」,除了大家常在媒體裡看到「數位轉型」這個名詞以外,還會聽到 AI、工業4.0、區塊鏈,或者現在流行講的元宇宙。科技進步的快速,正在崩解整個產業。
其次,新的價值系統正在形成。1999年WTO在西雅圖開會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反商、反全球化的風潮。這幾年又逐漸有共享經濟的概念,還有對ESG的重視。川普擔任總統後,更對全球化的概念開始重新思考。「ESG 就是對反商的回應」。
再者是新世代的崛起。現在的年輕人,跟上一輩的年輕人想做的及能做的完全不同,對於整個世界的期待也不一樣。而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也形成一個重要的市場機會,如何去回應新時代新世代的需求與期望,不僅是產業,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
最後是企業社會角色的改變。過去是追求利潤極大化,但新時代對企業有更多不同角色的期待,社會責任,環境生態保護及公司治理,需對所有利益關係人負責。如何去重新建構企業的生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吳思華也提及,過去其在學校服務的時候,曾經預測台灣遲早要退掉50所大學,當時大家覺得危言聳聽,但到現在大概沒有人會否認。這個趨勢會出現,就是少子化的結果。這也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讓每一個孩子的價值都能夠更充分的發揮。而在少子化以外,同時出現的是高齡化,甚至超高齡化的社會現象,它所代表是,除了需要關注照護健康的議題以外,因為大家更長壽,因此也要注意中年轉業或是中年再創業這樣的議題。因為在未來台灣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高齡者應視為另外一個重要的投入者,而不只是我們想像的被照顧者。
而因為疫情,也讓人們重新的去思考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個人與家庭的關係,而這樣的省思正在改變人類的整體生活風貌,也產生了巨大,且跟過去不同的市場機會。因此,當我們在探索未來產業轉型的方向時,這也是需要一起探討的面向。
想知道創新典範1.0到3.0是如何的演變?台灣應如何從過去的資本投入(1.0)、科技進步(2.0),轉向以人文為核心的創新轉型(3.0)?傳統企業應該如何自我改造,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與行動?歡迎收看兩位大師精采的對談。向大師致敬特輯將於11月3日(周四)晚間8時,於臉書「數位轉型學院」播出。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