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金控20年大調查/5大金融地景改變台灣,民營金控爆發力最強

金控20年,台灣金融地景出現5大變化。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金控20年,台灣金融地景出現5大變化。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本文共2666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1年12月19日上午9時,華南金控正式開業,這是台灣一家正式掛牌運作的金控公司;一小時後,富邦金控開張了,緊接著,其他金控陸續成立。一直到2011年,合庫金控設立後,全台一共誕生16家金控公司。

這16家金控面貌不一,有的是大艦隊,從銀行、保險到證券,面面俱到搶做民眾所有金融生意;有的則展現小而強之姿,在特色領域做到讓人難忘。你認識那些金控公司,跟那些金控成員做生意呢?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20年前,金控設立初期,全體總資產規模合計9.8兆元,今年上半年已擴大到68.99兆元,增加了六倍。若以金融產值來看,今日它們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約達七趴,可說是台灣金融版圖上,不可忽視的存在。金控的一舉一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也在20年來一點一滴形塑出台灣的五大金融地景,

一起來看看:

1、金控帶起併購潮

金管會銀行局長莊琇媛說,根據金管會資料,從2004年到今年8月,金融機構整併案件共58件,其中,由金控及金控子公司發動的併購案就有41件。

這段期間,民營金控不論大小,紛紛透過併購擴大規模,例如:開發金併購萬泰銀行、富邦金併購安泰人壽、元大金併購寶來證券與大眾銀行等;今年還出現首宗金控併金控的案例,富邦金成功公開收購日盛金。

國內金融業在海外的併購,也更有實力,像是富邦併購韓國現代人壽;國泰併購柬埔寨、印尼的銀行等。

「金控的成立透過併購,很明確的達到規模(scale)、範疇(scope)經濟效益」,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龔天行觀察,金控把所有子公司的市值整合在金控下,市值大,比較容易啟動併購。

一位資深官員也認同,當初富邦如果沒有成立金控,恐怕就不可能去併購台北銀行,台北銀行市值比富邦銀行大,只能透過市值大的富邦金控去併購。

陽明交大資管與財金系教授葉銀華說,金控的成立,某種程度確實引導金融市場的整併,可惜,後來公股金控整併卡住了。

在公股金控中,除了曾發生,中國國際商銀併購交通銀行(後改名為兆豐)、合庫成立金控前合併農民銀行外,二次金改後,公股金融機構的整併,因工會反對、政治等因素而停擺。

小辭典:二次金改

二次金改始於2004年1月、終於2006年10月,主要目的是促成公股銀行、金控數量減半,不料,出售過程中,接連有弊案發生,此後政府再也沒有出售公股金融機構股權想法。即使後來,台灣仍不時有金融整併議題,但都切割成公股機構間,或民營金融機構間的整併,即公公併、民民併,就怕再度惹人圖利財團聯想,與引發公營機構員工反彈。

2、M型化金融市場來臨

在民營金控積極發動併購、擴張金融版圖下,台灣的銀行家數變少,從成立金控前的50多家降至38家,金控規模大小差距也拉大。在海內外併購最積極的國泰金及富邦金,20年來資產規模大躍進,截至今年第2季,已分別突破10兆元、逼近10兆;規模最小的金控,日盛金及國票金,資產則約是3,000多億元。

大者恆大,最賺錢的前三大金控,獲利就逾全部金控的一半;獲利最少的三家金控,合計僅占3%。

以獲利王富邦金為例,去年賺908億元,國泰金也有742億元;國票金、日盛金,一年獲利僅32億元、29億元。

再看銀行,最賺錢的中信銀,去年賺319億元,而規模最小的瑞興銀行,則只賺2億多元。

3、公股金控式微,民營多引擎發威

此外,20年來,16家金控獲利模式,也出現多引擎、單引擎涇渭分明現象。

一位民營金控高層分析,金控旗下子公司多數有銀行及保險,或銀行與證券,但並不是每家子公司都能真正發揮引擎作用。像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等大型民營金控,就屬多引擎;至於公股金控,主力仍以銀行為主,幾乎可說是單引擎。

該高層說,經過20年的競爭,很明顯的,成功發展出多引擎的金控,爆發力相對強,反觀,只靠單引擎的金控,成長動能相對受限。

以資產規模來看,最大的民營金控國泰金成立初期到今年上半年,資產規模從2.1兆元擴大到11.3兆元,增加了4.3倍;富邦金更驚人,從1.1兆元長到9.99兆元,暴增八倍。

最大的公股金控台灣金,成立時資產規模3.76兆元,今年上半年增為5.9兆元,僅成長56%;公股金控規模擴張最多的兆豐金,也只增1.6倍。

原本規模前三大金控至少有一、二家是公股金控,現在全數是民營金控。

再來看獲利能力,早期公股金控獲利表現跟民營金控差距不大,但從2015年開始,五家公股金控獲利合計經常不如一家富邦金,去年獲利最高的富邦金賺908億元,五家公股金控合計才758億元。

政大風管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說,過去大家都很像,現在走不同的路,領導群仍是銀行及壽險為主的金控,例如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也有一些金控想跟上,像元大金、台新金等。

公股金控走的是另一條路,除此也有很多專業特性的金控,例如玉山金,沒有太多的跨業,以銀行為主,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以去年表現為例,資產規模排名第11,但獲利能力卻位居第六。

富邦金控20年大舉開疆闢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金控霸主。 報系資料照
富邦金控20年大舉開疆闢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金控霸主。 報系資料照

4、金控子公司獲利出現避險效果

金控下銀行、保險、證券子公司,資產配值不同,流量及存量經營模式的差異,在獲利表現上也產生了互補作用,尤其這幾年更加明顯。

一位官員表示,以去年為例,本國銀行受疫情影響,獲利大幅衰退13%,創歷來最大跌幅。

反觀壽險業因受惠於股債投資績效,全體保險業大賺2,231億元,增幅高達三成,也創歷年新高紀錄。

銀行獲利雖衰退,但在壽險業獲利大補情況下,使得去年15家上市櫃金控(未含台灣金)獲利還能在疫情中續創新高,賺了3,790億元。

至於金控母公司的角色,一位資深官員說,金控剛成立時,除了看大老闆心態,子公司可以說是各自為政,這幾年則可以明顯看出金控母公司的角色慢慢出來了。

以資訊整合為例,金控剛成立時,子公司間訊息沒有交換,防制洗錢從嚴後,發現有可疑客戶在銀行開戶被拒,竟可以到同一家金控的證券商開戶,因此,有些金控開始在母公司建立資訊交換平台,對可疑客戶等資訊作分享。

法遵方面,也有金控母公司出面跟主管機關溝通,如何將法規或授權命令等放入資料庫,讓旗下銀行、保險及證券都可運用,做好法令遵循及內控。

5、業績掛帥,理專A錢愈來愈嚴重

隨著金控透過併購壯大規模,獲利成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業績導向壓力下,不當行銷、勸誘客戶借錢買保單、甚至理專挪用客戶資金案件也層出不窮。

這幾年來,不當行銷、理專A錢的裁罰案,大部分都是金控下的銀行或保險公司。

以理專弊案為例,根據金管會資料,從2012年到目前為止,16家金控公司旗下銀行高達九成多,曾因理專或行員挪用客戶款項遭金管會處分。

金管會已透過重罰、要求增提信用風險資本等措施,加強監理力道,但理專弊案還是層出不窮,這是金控成立20年來,讓人最不願見到的變化。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壽險業者買不動產開胡了!南山人壽砸逾23億購入桃園商辦、台南廠房
下一篇
台股亂流!金管會喊:如果非理性下跌 必要時將採取穩定措施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