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72字
臺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簡立忠指出,台股有今日榮景,不光當沖降稅,還有逐筆交易、基本面、資金面等助益,整體市場或年輕人當沖比仍屬合理水準,會持續教育宣導,請證券商落實KYC(認識你的客戶),嚴控交易風險。
以集中市場來看,簡立忠分析,2014年實施當沖時,只有先買後賣,當年6月又開放雙向,但2012至2016年間,日均量仍低於1,000億元,2016年日均量更僅有775億元,顯示大戶及中實戶對於重返台股抱持猶豫態度。
鑒於交易成本是促進量能關鍵,最重要又是證交稅,因此2017年當沖降稅實施後,成交量逐漸有起色,2017年回到1,000億元,2018、2019穩定在1,200億至1,300億元,2020年更突破2,000億元,成功促進市場流通量。
他歸納當沖降稅效益有四點,首先是帶動市場流動性,提升台股國際能見度:當沖降稅後,台股與鄰近股市量能明顯拉近,以2016年至今年6月底來看,日股由台股逾10倍縮至1.59倍,韓股由3.26倍減至1.55倍,港股從2.63倍縮至1.12倍。
進一步來看,台股今年4至7月,除有14天成交量超過韓股,也有33日超越港股,「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此外,外資投資機構看台股,除基本面還會看流動量,以及市場深度,其中,深度與市值有關,統計2016年當沖降稅後,整體上市公司市值由8,619億美元,至今年6月底已達1兆8,935億美元,增幅較鄰近主要股市更多。
第二是企業籌資更便捷,吸引優良企業來掛牌交易,簡立忠說,過去成交量低迷,很多公司想去國外掛牌,統計2016年股票及債券募資金額僅2,827億元,2020年明顯擴增至7,966億元,成長1.81倍,今年至7月底達3,247億元,顯見改善流動性有正面助益。
第三是帶動證券金融相關產業發展,統計證券業就業人數2016年以來至今增幅達9%;2016年證券商單月平均稅前純益18.38億元,今年前七月平均達112.12億元,大增510.01%。
最後是政府稅收增加,去年證交稅1,502億元,年增64.7%,是歷史新高水準,今年前七月達1,708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