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39字
導航關鍵元件「光纖陀螺儀」迎來微型化時代。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洪勇智團隊突破矽光子技術,成功將光電元件整合至比綠豆小的矽晶片內,體積小、製造成本僅需1/5,並取得技術專利,因市場潛力高,今年更獲經濟部國家發明獎金牌,為唯一獲獎學術界代表。
洪勇智表示,光纖陀螺儀為現代導航系統核心元件,廣泛應用於衛星、潛艦、無人機、自駕車與精密機器人等領域,卻長年受限於元件體積龐大、組裝繁瑣與歐美專利壟斷,技術門檻高、開發成本昂貴,不利於微型化與商業應用。
為突破技術瓶頸,自2015年起他與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中科院與國防部等單位合作,歷時近10年,終於開發出具自主技術的新一代微型光纖陀螺儀。
洪勇智解釋,傳統光纖陀螺儀系統由多項獨立元件組成,包括光源、調變器、檢光器與光纖環,須透過光纖逐一連接,導入矽光子積體電路技術,將光學元件整合於單一矽晶片中,僅剩「光源、矽光子陀螺晶片與光纖環」3件,大幅簡化組裝工序。
研發成果中,驅動晶片尺寸僅4x1.2毫米,甚至小於一顆綠豆,性能則維持戰術級慣性感測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該晶片可透過商用CMOS製程大量生產,單片製造成本大幅下降,有望應用於中小型無人載具與消費型精密導航市場,對降低進口依賴、發展國產自主技術具關鍵戰略價值。
洪勇智說,2024年初,研究團隊並已與澳洲無人機導航模組開發商Azimuth Avionics簽署國際技術移轉合約,技術實用性獲國際肯定。
此次研發突破背後,亦是洪勇智多年產學合作累積的成果。他與台積電合作逾8年,打造矽光子元件平台與製程資料庫;與聯亞光電共同開發光柵製造與檢測技術;與中科院合作構建從概念到實驗系統的原型技術;近期亦與元澄半導體聯手,協助晶片設計業者開發高速光通訊引擎。
洪勇智常被同僚戲稱「拿著老師薪水,做業界的工作」,他認為,與產業並肩前進是一條對彼此都有幫助的路,實驗室開發晶片並非僅止於學術構想,需送交晶圓廠代工,每年耗資上百萬元,若無產官學資源挹注,研發難以持續。
他坦言,這些年能順利推動研發,是因為一路上遇見許多貴人,更重要的是學生與研究團隊的堅持與熱情。
洪勇智強調,未來將持續深耕矽光子與微型光電技術,推動學術研究成果商品化,讓台灣不僅在晶片設計,更在關鍵光電感測領域站穩一席之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