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06字
瑞銀投資銀行台灣研究主管艾藍迪(Randy Abrams)表示,中美達成協議暫緩關稅90天。AI供應鏈處境相對更好,更不易受關稅影響,但好於預期的關稅結果將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科技股投資組合,其中,智慧手機已反映嚴峻結果。更保守地看待受匯率不利影響、提前拉貨需求更高、利潤率較低的公司,包括 PC/顯示器無晶圓廠、面板、筆記型電腦 ODM 和二線晶圓廠,蘋果供應商也面臨波動因素,等待232條款調查。接下來的催化劑包括下周的Computex,之後是瑞銀亞洲投資論壇,將會揭示未來幾個月 AI 硬體部署的一些進展。
美國和中國大陸於5月12日達成協議,加徵的關稅暫緩90天執行,美國將大陸對美出口的關稅從145%降至30%(20% 芬太尼關稅 + 解放日基準10%),而大陸將美國對華出口的關稅從 125% 降至 10%。2025 年之前的關稅繼續有效。
艾藍迪(Randy Abrams)表示,這消息有利好場情緒,因為貿易協定仍向下調4月初關稅的方向邁進。美國/大陸關稅措施(合計影響35% 的硬體銷量和 50% 的硬體收入)顯著下調,預期關稅對今(2025)年下半年消費者需求或宏觀經濟的直接影響將小得多。2024 年大陸對美出口額為4,390億美元,主要科技產品超過1,300億美元,集中在智慧手機、PC、電視、遊戲主機和低端網路設備。除了關稅下調外,其他緩和措施包括對等關稅暫緩90天執行及豁免科技硬體和半導體產品,直到美國總統川普在232條款審查後提出新建議。
大陸科技產品進口關稅已得到暫時豁免,這次關稅下調對此無實質性變化。估計80%的科技產品關稅已全部得到暫時豁免,除了 20%芬太尼關稅,這次協議對其無影響。在20%的關稅下,這一拖累足以放緩大陸的PC出貨量,並加速向東南亞轉移,對筆記型電腦生產(74%位於大陸)的影響較小。
關稅仍面臨一些即將到來的波動因素。雖然4月的關稅走向呈正面,但關鍵波動因素包括半導體/科技行業的232條款調查決議,對科技最終產品徵收25%關稅(減去美國原產部分)與目前關稅豁免的基準情景相比,仍會拖累消費者的科技產品需求,而對等關稅和大陸關稅暫緩90天執行,仍受談判進展的影響。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