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88字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每月都會對外發布進出口貿易統計,是分析與觀測各國總體經濟的關鍵指標;財政部統計處近日藉此分析指出,我國在電子業競爭力提升、新興科技應用商機、高階產線移回等因素下,2020年出口附加價值含量比率上升至67%,是21年來高點,顯示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定位往上游移動。
近年保護主義與在地化生產興起,牽動全球供應鏈分工,統計處透過OECD發布的進出口附加價值貿易(TiVA)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2000年至2010年間,台灣以電腦生產組裝為主的資訊產業移往海外,出口附加價值從64.4%降至53.0%。
不過,後來因為半導體業者持續擴展高階製程,適時迎接新興科技應用浪潮,加以美中貿易戰及肺炎疫情啟動的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海外台商將高附加價值產線移回,我國出口附加價值率到2020年提升到67.0%,是近21年來最高。
進一步將出口值拆解後,統計處發現,我國2020年對中國大陸(不含香港)附加價值出口占比為31.5%,低於以出口總值計算占比9.9%,但對美國、歐洲附加價值出口占比則高於出口總值占比,顯示我國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是經由中國大陸或東協加工後,再間接銷往美國或歐洲等國家消費。
統計處分析,2010到2020年間,不論以出口總值或附加價值計算,中國大陸均穩居我國出口首要市場,對其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對歐洲、日本、東協出口比重則呈下降,對美國於近2年小幅回升。
經剔除重複計算後,2020年對中國大陸以附加價值計算的商品與服務出超為 488 億美元,僅及總值出超955億美元的一半;對美國出超2020年為239億美元,為總值151億美元的1.6倍。
統計處指出,我自日本進口的化學品及金屬製品,有較多部分是來自於其他國家的原物料,將其自進口中扣除後,我對日本入超大幅減少。
隨著金融海嘯後的保護主義氛圍,加上近來美中兩大經濟體在科技與貿易抗衡,催化新一波產業供應鏈重組,牽動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統計處指出,我國也難置身於外,由OECD TiVA資料已初見端倪,包含我國、南韓、新加坡、中國大陸、美國的全球價值鏈(GVC)指數均下滑,越南則為少數上升國家之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