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19字
整理 天下編輯部
台灣製造業跨入智慧轉型,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凌華科技董事長劉鈞受邀出席2024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面對外在景氣循環及中國崛起威脅,友達即早跨入智慧製造、導入AI自適應,其「雙軸轉型」有何成效?工業電腦隱形冠軍凌華,透露哪些AI落地契機?
台灣製造業邁入智慧化轉型,碰上AI浪潮,如何善用AI?
面板雙雄之一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在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指出,面板業「以前有面子沒有腦子,」透過策略合作,利用端的AI(Edge AI)落地做可視化,可以讓「腦子」和「面子」結合。
擔任主持的清華大學執行副校長簡禎富表示,友達推動智慧製造以及產業鏈轉型升級,不只在特定技術,還包含公司內部變革管理。
最新管理模式:AI自適應
身為台灣指標面板廠,彭双浪表示,面板製造的製程非常長,從玻璃基板到產出,短則20天,長到40天,過去友達都是用「反應式管理」,透過母數、樣本數分析並採取對策,解決問題。
2013到2014年德國掀起工業4.0熱潮,透過大數據蒐集分析,友達抓到機會轉換成「預測式管理」。再到2018年,友達成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6家創始企業之一。友達當時送非常多員工到人工智慧學校訓練,幾乎佔十分之一的學員。
這股AI潮流推著友達從反應式管理,轉型到預測式管理,再往前進展到「AI 自適應」:從上一站製程就能預測下一站,讓良率、生產力提升,也能提高對客戶的承諾,因為何時能做出?有多少產出?都能非常精準。
「因為AI導入,加上物聯網(IoT)讓我們做到自適應,能即時反應並回過頭調整參數,」彭双浪說。
友達因為導入智慧製造,搭上AI浪潮,整個公司數位管理,從2018年到去年,生產力提升40%。從點、線、面,透過雙軸轉型,把智慧製造與管理理念從公司內部再推到整個產業面。「效果很顯著,」彭双浪強調。
彭双浪認為,面板業人機介面是最重要的,以前有面子沒有腦子,在合作伙伴凌華協助下,利用凌華Edge AI的可視化工具,等於凌華扮演「腦子」、友達有「面子」,讓腦子與面子可以結合。
從雲上落到地端
簡禎富表示,凌華電腦是工業電腦隱形冠軍,更扮演驅動企業邁向智慧製造的附能者。
凌華董事長劉鈞觀察這一波製造業導入AI浪潮,他指出,生成式AI帶起大型語言模型需求,但下一步機會,是必須把AI更專業化地落到地端。
劉鈞認為有兩大重點,第一是智能要和垂直產業領域整合,企業進行推論(inference),智能會從雲上落到地端,這樣的好處是數據IP掌握在自己手上,同時也因為資料不需要送到雲端再下來,風險降低之外,成本也降低。
第二,由於工業應用不是通用式(general purpose),工業訊號十分多元,關鍵就在異質整合,再最佳化。因此大型語言模型會慢慢調整為各種專業的小語言模型,落地下來。
AI如何解決痛點?
從工業4.0、智慧製造到工廠內的邊緣AI,產業界已經累積大量的技術。但台灣企業要在AI製造時代勝出,首要關鍵是找出AI能解決哪些痛點。
劉鈞認為,導入AI後的未來製造,最核心目標是把產能與銷售串接在一起,提升工廠的效率,也提升整體效益。
「如果要讓科技真正發揮效益,我們要很清楚,這些技術在製程中能解決什麼痛點?」劉鈞說。
多年來協助資訊、醫療、國防與能源產業,導入物聯網與AI等解決方案。劉鈞認為,AI正在工廠端落地,最能看到效果的三個運用,分別是「決策輔助」、「影像辨識」與「防止工安意外」。
「AI能讓我們在錯誤發生前,先知道問題在哪裡,把問題留在工廠裡,不要等到客戶端發現。等到客戶發現時,後果通常要放大百倍,」劉鈞說。
他也表示,AI正在「平民化」,第一線人員運用AI的門檻已經大幅下降。
「以前寫程式要訓練好幾年,但現在的AI技術,把這些軟體變得平民化,不需要了解大型語言模型或AI技術,只要了解產線有哪些痛點,就可以快速把AI技術運用在痛點上。」
未來是生態系之間的競爭
不過,要走到AI未來製造的時代,產業界要面對人才不足與生態系的新型態競爭。
以友達十多年來導入智慧製造與AI的經驗來看,彭双浪說,產業界很缺新型態的人才,企業主雖然對AI很焦慮,卻不知道AI人才在哪裡。
友達的做法是,把公司員工送出去接受培訓,也在企業裡創立友達大學,培養自家人才。
正以自身經驗,協助中小企業與供應商導入智慧製造的彭双浪說,的確有很多企業開始培育AI人才,但培訓完後,基礎建設卻沒有跟上。
「沒有投資基礎建設,等於訓練完的人才沒有用武之地,」彭双浪提醒。
他也建議,企業要敞開心胸,學習與生態系伙伴共同成長,才能繼續壯大。
「未來的競爭不是公司與公司的競爭,而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因此公司要找到互補合作的機會,在生態系上共好,擴大價值,」彭双浪說。
延伸閱讀:
直擊台積德國廠|「歐積電」比美國廠順利?獨家進入「台積靠山」英飛凌大本營
被美國經驗嚇到 台積吸收德國頂大生進「歐積電」,不只來台灣拜月老、逛夜市
巨大、美利達股價喊漲,救星竟是中國年輕中產!「歐洲銷不掉,就運回中國賣」
想健康、長壽,只要改變一點點就可以!把紅肉、加工肉換成這食物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