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33字
編按:原文刊載於7月26日,新聞進度以當時為主,本文旨在產業現象解析。
編譯 田孟心
半導體業如日中天,這個產業卻長期有「反工會」傳統。如今,大批三星員工走上街頭,美國各地的晶片公司,也開始出現這樣的勢頭。勞資雙方分別在想什麼?
本月初,韓國最大半導體公司三星的員工,開啟了為期3天的罷工,要求提高薪資。到今天,他們已經升級抗爭,宣布將無限期罷工下去。
加薪要求是在三星公布第二季度營業利潤,飆升15倍後發生的。
這個趨勢,反映了AI熱潮連動基礎設施「晶片」的高需求。目前,全球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正湧入半導體領域。美國和其盟國將晶片製造視為「戰略產業」。
目前三星對外表示,公司高度自動化,業務不受罷工影響。然而,一名參與罷工的24歲三星工程師告訴《華爾街日報》,「公司聲稱自動化程度很高,但如果沒有維護工程師在工作,晶片製造過程的一個步驟可能會出現數十個錯誤,」他說。
這位工程師,是負責偵測設備故障和更換零件的角色。他表示,典型的一個輪班,通常涉及5個以上的維護問題。
三星工會也反駁了三星發言人的說法,稱罷工第一週後,工廠8吋晶圓生產線的開工率從80%降至18%。
韓國科學技術院半導體系統工程教授張永載表示,一家晶片工廠可能可以跳過定期維護等任務來度過幾週,但最終,沒有員工上陣,還是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半導體業很少有工會?
從上述晶片產業的輪班維護需求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很難停下來的特殊產業。
晶片工廠必須日以繼夜地運轉,生產用於智慧型手機、電腦和數據伺服器等產品的晶片。在這個情況下,勤勉又成本低廉的勞動力,是產業的支持力量——至少在所有步驟都能完全自動化之前。
對此,英特爾聯合創辦人諾伊斯(Bob Noyce)曾說,「維持員工不加入工會,對於我們大多數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如果有工會,我們都會倒閉。」
根據美國晶片社群聯合委員會(Chips Communities United),在80年代,這個產業在美國初發展時,半導體企業和產業協會監視和恐嚇員工、非法解僱工會人士、阻礙工會培訓、交換情報,並以財力來鎮壓這類組織。
這個風氣持續到近年。2023年,俄亥俄州斯特朗斯維爾的一家半導體供應鏈公司Momentive Technologies,展開了一場激進的工會破壞活動,儘管大多數員工公開表示支持工會。
在韓國,三星的「反工會活動」,也由來已久。
在台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同樣是「無工會論」主張者,「好的企業不需要工會」,是他觀察美國科技業之所以成功的關鍵。
崛起的工會
因為科技大佬的判斷,近幾十年來,世界上大多數半導體中心,包括美國、韓國和台灣,都沒有成立工會。然而,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
本月,俄勒岡州晶片工廠Analog Devices的十多名員工舉行集會,呼籲工廠提供更安全的工作條件,以及每小時27美元的最低工資。他們認為,工廠從州獲得補助,又在《晶片法案》獲得聯邦政府支持,這樣的要求很合理。
美國通訊工人工會(The Communications Workers of America;CWA),一直致力於協助美國最大晶片公司組織工會。該組織工業部門主席肯尼布魯(Carl Kennebrew)指出了韓國的混亂情況,並呼籲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美國企業,要達成勞工協議。
今年5月,CWA也開始與美光科技就一項協議進行談判。這項協議希望企業讓CWA更容易組織動員新建工廠的勞工們。
去年11月,CWA與總部位於加州的半導體公司Akash Systems達成了這樣的協議,這是該組織與晶片製造商之間的首筆協議。
「這場罷工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損害韓國最知名的公司,或在科技和晶片產業引發類似的反應,」報導三星罷工的《彭博社》韓國記者Sohee Kim和Shinhye Kang觀察。
預計到2030年末,晶片產業的年收入將翻一倍,達1兆美元。這樣的巨大成功,將讓產業內的勞動者更加在意公平問題。
(資料來源:WSJ, Bloomberg, Nikkei Asia, AFR, Chips Communities United)
延伸閱讀:
國產車新政策上路,中華車MG中槍 「如果不管制,產業就完蛋了」
「要我加班,錢給到位」25億字解讀Z世代心聲:主管別再PUA
王齊麟奪金告白│曾和李洋搭配到心累,一本筆記讓「麟洋配」再站上金牌獎台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