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35字
台灣企業預期本地利率可能即將觸頂回落,對發債意興闌珊,今年前七個月不計入壽險的公司債和金融債發行量跌至七年低點。
根據彭博數據,剔除壽險業者,台灣的公司及金融機構上月僅發行5.33億美元的債券(以下稱公司債),僅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今年1月至7月總發行90.2億美元,為2017年來最低水準,顯示公司債發行熱度冷卻。相較下,亞洲其他地區的公司債市場相當火熱,投資人對殖利率與日俱增的渴求使發行量激增。
台灣的基準利率處於16年來高點,高額的融資成本使得一般企業對發行債券意興闌珊。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書評說,「台灣較高的利率可能降低企業發債意願,特別是當發行人預計利率可能已經觸頂」,而當地債券投資人已將大量投資額度分配給壽險次級債,這也可能對需求造成一些影響。
台灣壽險業者正為了充實資本以符合監管要求而廣發次級債券,並以高利率吸引買家,創紀錄的發債規模與其他公司形成兩樣情。
華南永昌證券債券交易員Sam Chang表示,公司進行資金與成本配置時也會考量全球市場情況,當美國及其他地區皆走在降息路上時,「他們情願等,等到外部降息的外溢效果擴散到台灣,再規劃發債。」
另覓他徑
為抑制通膨壓力,台灣央行今年先後調高政策利率與存款準備率。升息墊高了資金成本,而存準率上升意味部分流動性從市場抽出。
面對利率可能已觸頂、投資人胃納有限的市場環境,有些公司轉採其他更有彈性的融資工具,例如直接向銀行借貸或發行商業本票。
央行資料顯示,台灣今年前六個月的商業本票發行金額高達10.4兆元台幣(3,17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5%。
張書評表示,以銀行貸款來說,由於台灣銀行業競爭激烈,讓大型企業有較好的議價能力,而商業本票期限較短,在目前的殖利率曲線之下,成本比公司債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