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571字
不少企業常說:「人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育才」也被認為是企業關鍵競爭力之一。但人才應如何培養?
技嘉科技今(2024)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4)展示軟體、硬體及顧問服務等AI 訓練需求的AI TOP 解決方案而受到矚目,早在2002年,即聚焦「教育」成立「技嘉教育基金會」。基金會董事長、董事們期許能在「教育」宗旨上作出貢獻,因此當時執行長也是現任副董事長劉明雄訂下了為國家、社會「育才」的目標。
二十多年來,基金會更持續針對大專院校設計系所學生舉辦「奇‧想設計大賽」(以下簡稱為「奇‧想」),為企業界發掘具潛力的設計新秀,也提升台灣資訊與工業產品的設計能力,獲得「2024人文企業獎」教育提升典範獎的肯定。
多年舉辦大賽 為台灣育才
曾在長照機構擔任志工,目睹長輩痰咳不出來的痛苦的臺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薛凱潔,活用AI人工智慧技術,設計出能提供照護者專業且正確拍痰的智慧生活產品《Putong》參加2024年「奇‧想設計大賽」,並一舉拿下創新科技組金賞獎。
「《Putong》的設計者畢業就和朋友創業了,得獎產品也登上群募平台募資。」技嘉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周麗華笑著說:「她問我,願不願意支持產品。」令人好奇的是,多數創作類競賽的著作財產權皆約定屬於主辦方,獲獎者如何能以此創業?周麗華給了答案:「『奇‧想』的定位是『公益性』教育設計競賽, 舉辦21年來,每一位參賽學生作品的著作財產權,皆為學生所有。」她補充說明:「若技嘉有參賽作品智財權的需求,會由律師透過討論、議價,合法取得智財權。」這樣開放的策略,讓歷屆不少參賽者踏上自己的創業路。
也有人問「奇‧想」是否會是技嘉科技徵才的管道?周麗華指出:「就像參賽作品智財權都屬於學生所有,『奇‧想』獲獎者並非一定要為技嘉科技所用。」她談到:「董事長認為所有參賽者與獲獎者,創業也好、任職其他企業也好,提供一個夢想與創意的交流平台,才是技嘉的初衷。」
緊扣趨勢 發展及提升設計教育能量
技嘉開放及系統性的支援,也讓「奇‧想」愈來愈受各工業設計系所學校的重視,不僅師生樂於參與賽前說明會,參賽者也非常踴躍。從2003年 首次舉辦實際收件數即有417件,2011年參賽件數更接近700件。21年來報名件數高達16305件,每年產出創新設計產品近500件,屢屢出現令人驚艷的多元創意,亦不難想見參賽者過關斬將、廝殺激烈的程度。
但年年舉辦盛大的設計賽事,又能持續取得傲人參賽件數,20多年來幕後細節想必多如牛毛。周麗華談到,工業設計不只是好看,更要跟上時代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團隊的最大挑戰就是:「每年費盡心思,緊盯科技趨勢訂定競賽主題」。她舉例:「2023年元宇宙領域迅速發展,創新科技組以『元力覺醒』為題;2024年AI 發展大躍進,人工智慧正式生活應用,則以『GO SMART』為題」。
這些年來,她觀察因「奇‧想」成功催生出不少優秀產品與團隊,也華麗轉身為台科大、北科大、銘傳、義守、亞洲大學等多所學校教授與科系指定參加的比賽。
從生活發展 科技創新型塑美好人生
「受到2001年蘋果公司因推出iPod,翻轉瀕臨破產困境的啟發,我們看到美學經濟與發展品牌的需求,因此決定做設計大賽」, 2003年舉行首屆比賽時,名為「G-design設計大賽」,直到2006 年,政大名譽教授司徒達賢媒合生產嬰幼兒產品的明門實業加入,並正式更名為「奇‧想設計大賽」,同時以技嘉科技的願景「創新科技、美化人生」做為雙競賽主題。
周麗華指出,「明門和技嘉科技都曾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雖處於不同產業,但兩家公司都將『設計』當作核心的競爭能力,一拍即合。」她指出「創新科技組」和「美化人生組」,各自從科技趨勢與社會脈動發展競賽主題,但設計產品都是從生活發想,透過創新科技解決人們的問題與痛點,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