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73字
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車課徵反補貼臨時關稅,關稅落於17.4%~38.1%下,法人機構認為,2024年新能源車銷售成長動能相對放緩,整體車市成長動能也較2023年略降,歐盟對於中國大陸電動車課徵關稅,勢必加劇中國大陸電動車廠過度競爭情況,連帶影響相關供應鏈廠商出貨、報價表現。
分析師指出,歐盟宣布將自7月4日對中國大陸進口的電動車加徵反補貼臨時關稅,這一決定係因經過歐盟執委會詳細調查後,發現中國大陸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範圍廣泛,從鋰電池原料的供應到電動車運輸至歐盟港口的整條供應鏈都包含在內。歐盟此舉意在保護其本地汽車產業,確保公平競爭,並防止市場被過度補貼的中國大陸產品淹沒。
法人機構指出,在這項關稅措施中,三大中國大陸汽車集團受到了重點關注。比亞迪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汽車則面臨20%的關稅,而上汽集團由於配合調查度低,被課以最高的38.1%關稅。除三大集團外,其他配合調查但未進行單獨抽樣的中國大陸純電動車廠商被徵收21%的關稅,而那些不合作的中國大陸純電動車廠商則被課徵38.1%的關稅。對比之下,歐盟對所有國家進口車的一般關稅稅率僅為10%。
在加徵反補貼稅後,中國大陸電動車出口至歐盟的總關稅將達到27.4%至48.1%,大幅增加這些車輛進入歐盟市場的成本。這項暫時性的反補貼關稅措施將持續至今年11月3日,屆時歐盟將進行最終表決,決定是否實施確定性的關稅措施;如果表決通過,這些關稅措施將通常持續五年。
分析師認為,中國大陸勢必與歐盟進行協商談判,並對其他產業進行關稅反擊,以影響今年11月的最終結果。先前美國政府於5月宣布對於中國大陸生產的電動車關稅調升至100%,土耳其政府也於6月宣布將對中國大陸進口車加徵40%關稅,每輛車額外關稅最低為7,000美元。但這次歐盟課徵反補貼關稅影響程度較大。
由於中國大陸製的電動車價格通常比歐洲製的低20%,且對於中國大陸車廠來說,銷往歐洲市場的利潤遠優於中國大陸市場。因此,比亞迪、吉利汽車等面臨20%左右關稅的車廠,仍有能力靠降價來持續於歐洲市場競爭。但降價的效應勢必延伸至供應鏈上,因中國大陸、歐洲、美國市場占全球電動車市場比重超過九成,無能力於海外市場競爭的中國大陸電動車廠,將努力搶占國內市場占有率,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過度競爭狀況將加劇,將連帶影響相關供應鏈廠商出貨、報價表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