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台灣碳交易研議中 專家:慎防「幽靈碳權」

環保署舉行「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推動策略專家論壇」,聚焦討論國內外碳權交易發展。記者翁至威/攝影
環保署舉行「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推動策略專家論壇」,聚焦討論國內外碳權交易發展。記者翁至威/攝影

本文共576字

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碳交易將採「自願減量」機制,不採總量管制,然而國際上自願性碳市場面臨誠信問題,專家學者今(18)日指出,碳抵換品質應從嚴審核,並慎防「幽靈碳權(phantom credits)」、垃圾碳權。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表示,各界對於台灣將推動的碳交易仍有不少誤解,實施總量管制的排放配額,以及自願減量的碳抵換,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劉仲恩表示,碳抵換機制在國際上漸漸面臨不少質疑,各國管制力道增強,在思考台灣抵換機制時,應以實質減量為優先,碳抵換品質應從嚴審核,同時也要避免讓抵換機制推延其他淨零政策。

前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表示,今年1月英國衛報報導指出,全球領導性自願性碳市場驗證組織Verra所核發的雨林碳權,遭指控有九成不具實質減碳貢獻,被稱作幽靈碳權,他建議企業自身減排應優先於碳抵換。

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陳鴻達表示,國際上對於自願減量機制已在重新審視中,歐盟不再接受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核發的碳權,預期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也不會採認,他提醒未來碳權交易可能有限,呼籲業者優先自行減碳。

環保署表示,目前正在研議自願減量抵換相關辦法,將依國際原則確保達到實質減量,也規劃簡化程序,提升額度審核效率,企業現階段應優先掌握自身排放量,並規劃減量措施,必要時再透過自願減量額度交易機制輔助,達到減量目標。


延伸閱讀

境外碳權抵碳費 學者建議設5%上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種樹就能發大財?福華洪奇昌:碳權開發首重林下經濟
下一篇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土地水電資源 面臨挑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