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MIT電池卡位戰,8年新創公司靠這招彎道超車:不快不行,二年後大勢底定

提要

MIT電池卡位戰,8年新創格斯靠這招彎道超車

格斯科技董事長張忠傑。張智傑攝
格斯科技董事長張忠傑。張智傑攝

本文共2249字

遠見雜誌 文 / 林鳳琪

電池被視為未來能源最關鍵載體,更是關鍵的國安戰略物資。內有台泥、台塑、鴻海等龍頭跨界搶進,外有中、日、韓電池巨鯨夾擊,MIT電池小蝦米格斯能靠鈦酸鋰電池成功突圍嗎?

電池自主戰全球開打,從亞洲、美洲到歐洲,政府攜手業者搶地(蓋廠)、搶礦(鋰、鎳等關鍵材料),也搶合作車廠落地。戰火猛烈,延燒台灣。

近半年來,格斯科技董事長張忠傑幾乎跑遍大半個地球。去年10月,他帶著團隊研發的鈦酸鋰電池與相關應用,千里跋涉,遠赴美國東岸參展;今年初又馬不停蹄趕赴日本與歐洲拜訪客戶。

就在中壢1GWh新廠開幕前一週,他還在德國拜訪電動車關鍵廠商。只因「不快不行!」這兩年,是全球各大車廠電動車落地,並確認供應商最關鍵的時期,「二年後,大勢底定!新玩家要進市場挑戰更高!」一位熟悉業界人士分析。

存亡關鍵,讓台灣自2023年開春以來,電池芯產業動土、落地應用,到量產等新聞話題不斷。減碳與能源轉型趨勢下,電芯技術與生產自主,成了各國政府首要目標,更是攸關存活的關鍵戰役,也吸引台泥、台塑、鴻海等各產業龍頭,積極跨界搶進。

台灣GWh級電芯廠,格斯領先量產

台灣GWh級電芯廠,格斯領先量產。張智傑攝
台灣GWh級電芯廠,格斯領先量產。張智傑攝

硝煙四起的電池芯關鍵戰役,隨著台灣本土電芯廠、格斯科技中壢新廠4月底落成啟用,台灣首座正式量產的GWh級電芯廠,揭示這場MIT電池排位賽,格斯暫時領先。

外界看格斯是橫空出世的MIT電池新兵。事實上,格斯創立於2015年,客戶不乏歐美日知名廠商,例如歐洲頂規電動車電池InoBat Auto,日本上市化學材料大廠鐘淵化學(Kaneka)以及東芝等。格斯獲客戶青睞的關鍵,就是掌握高安全、長壽命,以及可快充快放的鈦酸鋰與高鎳三元電池芯技術。

觀察台灣已動土GWh級以上的電芯廠中,不論是居鋰三元電池翹楚的台泥,或鎖定磷酸鋰鐵電池的台塑與鴻海,皆是現今動力電池市場主流。

格斯卻另闢蹊徑,鎖定價格比鋰三元貴一倍的鈦酸鋰電池技術。以電動車平價化趨勢來看,格斯選擇的路雖然同行競爭者少,卻也相對陌生且挑戰。

外界看格斯挑戰不小,但張忠傑卻胸有成竹。相對純電動車(B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與完全混合動力車(FHEV),他更看好48V輕油電混合動力系統將耀居主流。關鍵在電動車尚未普及前,歐洲為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法規嚴格要求汽、柴油車低排放與高油耗效能,也帶動48V輕油電混合動力(MHEV)系統成為德國五大品牌車廠新款油車的標配。

「當各大車廠投入愈多資源推廣MHEV,將帶動輕混合動力鋰電池龐大新需求。」手握48V動力鋰電池的格斯,「早就準備好了!」張忠傑笑說。

台經院產業分析師楊家豪分析,台灣GWh級以上電池廠中,台塑坐擁集團龐大需求與資源,無須擔心出海口。格斯聚焦的鈦酸鋰電池,或許不被成本考量的平價電動車青睞,卻更適合「輕混動電動車」;尤其耐高溫與酷寒高穩定特性,更是資料中心儲能、無人搬運機,以及潛艦等軍用載具電池首要條件。

特斯拉供應鏈的一員,從不做Me too

從材料起家的格斯,2015年剛成立就打進特斯拉供應鏈。張智傑攝
從材料起家的格斯,2015年剛成立就打進特斯拉供應鏈。張智傑攝

格斯客戶中,也不乏日本知名電池廠鐘化以及電動巴士業者。事實上,從材料起家的格斯,2015年剛成立就打進特斯拉供應鏈。2017年獲日本客戶鐘淵化學青睞,格斯從材料商一腳跨進電池代工製造。

董事長張忠傑與技術長葉國偉出身中研院,是化學與光學材料專家。身為中台灣精密機械老字號盟傑二代,張忠傑骨子裡有著征戰商場的基因。 早在格斯成立前,他與葉國偉就闖蕩中國十餘年。

那是中國光電與電池產業風起雲湧的年代。兩人深厚的材料專業,成了各大電池廠爭相請益的顧問,更做起了材料貿易,不但累積第一桶金,更讓日本鐘淵化學看中合作,6年前正式跨足從電芯研發、製造到封裝;電池從電芯、電池、模組再到系統的一條龍供應。

電池屬高度資本密集,也讓張忠傑與團隊吃足苦頭。他苦笑形容,創業維艱初期7000多萬的資金,要研發、要建廠,還要行銷,打開市場,沒多久就燒完了。張忠傑只得回家跟爸爸「借錢」,還拿房子去抵押貸款。

格斯創業初期,廠辦合一,汐止小規模生產;幸運匆匆降臨, 2017年獲日本大廠青睞,希望格斯能幫忙代工製造,前提是,產能得擴大十倍以上,另建高規格先進廠房。

接,還是不接?接單,表示已經阮囊羞澀的格斯,還得再投入數億元資金擴廠。回憶當時,他印象深刻說,當時帳上現金只剩8000萬元,但是光土地成本就要近6.7億元,「為了讓日本看到我們的決心,我們決定拚了。」張忠傑說,連斡旋金500萬元,都是自掏腰包先出。

屋漏偏逢連夜雨,好不容易解了蓋廠購地訂金的燃眉之急,未料,2018年簽約付訂後,竟碰上全球原物料大漲,鋼筋水泥到人工無一倖免,算一算,建廠預算從暴增至近10億元。

該咬牙繼續嗎?錢從哪裡來?張忠傑陷入天人交戰。

人生首次募資,他說很幸運,雖吃了不少閉門羹,但2018年適逢中美貿易戰,台商回流投資。精油大亨熊觀明、香港上市的台灣鞋業公司專業經理人李嘉彬成了格斯大股東。

看好全球減碳趨勢下,移動載具或儲能需求大增,最關鍵的能源載體電池,紛紛被各國認定為國家戰略物資。張忠傑分析,愈來愈多歐美大廠尋求代工合作夥伴,但規模最大的中、日、韓等電池廠壓根不接10億元以下訂單。「市場缺口就是格斯的機會,」張忠傑說,格斯不做,也沒優勢做「Me too,」客製化、少量多樣、高附加價值則是突圍破口。

小蝦米格斯另闢蹊徑,能否靠鈦酸鋰與高鎳三元突圍電池大鯨魚的夾擊?各界引頸期待。

格斯科技

成立:2015年

董事長:張忠傑

主力產品:鈦酸鋰與高鎳三元等鋰離子電池芯

其他:台灣首座上線量產GWh級電芯廠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智原加入 Arm 車用生態系 推動 AI 智慧車 ASIC 開發
下一篇
台積電法說震撼...三個下修 法人分析半導體復甦不如預期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