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漲價難解決財務窘境 信評:台電資本結構恐進一步惡化

本文共815字

經濟日報 記者齊瑞甄/台北即時報導

中華信評今日表示,台電未來1至2年的借款槓桿將進一步升高,雖然電費調漲與現金增資,應可減緩該公司借款槓桿升高的速度,但不足以完全抵銷,原因在於,該公司營運成本仍然偏高,且台灣電力結構向再生能源轉型需要持續投入較高的資本支出。

日前政府宣布將平均電價調升至新台幣3.1154 元,調升幅度為11%,自今年4月1日起生效,但調升後的電價仍然低於台電今年1月時每度新台幣4.4054元的服務成本。政府先前曾宣布將於2023年對該公司進行新台幣2,000億元的增資計畫。中華信評認為,前述金額仍不足以在台電不增加借款的情況下,支應其營運需求與重要資本支出。

台電今年1月的稅前損失為新台幣321億元。中華信評預估,若今年燃料成本與去年持平,在將電費調漲納入考量後,台電今年的稅前損失將為新台幣1,900億元至2,000億元間。中華信評在其評估中已假設,燃料價格將於年底前逐漸下跌。基於此,中華信評預測,台電今年底的借款可能會從去年6月底時的新台幣1.2兆元,增加至1.4兆元至1.43兆元間。

由於台電的服務成本仍遠高於平均電價,因此中華信評預期,台電應無法迅速轉虧為盈,並改善資本結構。此外,中華信評認為,購電成本較高的再生能源採購量在未來1至2年會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若石化燃料成本並未顯著降低,再生能源相關的支出,亦可能使台電2024年至2025年的借款進一步增加。

儘管如此,中華信評認為,若台電的獲利能力無明顯改善,台灣政府將提供額外的現金增資並進一步調漲電價,以改善該公司的資本基礎與財務狀況。基於此,台電的評等係持續反映該公司幾乎確定可獲得政府的特別財務支持。

中華信評認為,台電在執行政府電力政策以及實現台灣社會與經濟政策方面,將持續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等社會動盪期間。中華信評認為,台電將可維持其在供應穩定且充裕的電力,以及台灣向再生能源轉型方面扮演的角色,台電是唯一的電力配送服務供應商,並供應國內大部分的電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中華電延伸研發觸角 關注生成式AI領域
下一篇
鴻海集團改造 廣宇董事換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