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78字
4月電價平均調漲11%,外界近期批評台灣寧可選擇發電成本較高的綠電,而非較便宜的核電。經濟部今(20)日解釋,核電後端處理在台灣充滿爭議且現階段成本也被低估,綠電更已是國內產業外銷的剛性需求,不能完全比較。
能源局解釋,綠電已成國內產業外銷的剛性需求,除有數百家業者提出需要外,包括「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2330)在內,更有25家企業加入RE100倡議,營業額加總超過5兆元新台幣,其機會成本的影響程度,對台灣總體經濟及戰略地位非常關鍵。
經濟部示警,未來如果沒有使用綠電,出口會受到嚴重損失,「這些產業的外銷、就業及戰略地位,才是綠電的機會成本。」
經濟部表示,目前國內仍是綠電、核電共存狀態,兩種電力也非相互排擠。反而在電力調度上,由於綠電因國際客戶需求,需優先調度使用,也改變了傳統的電力調度模式。
白天光電發電充裕時,配合「半蹲」減少使用的是天然氣機組,顯見燃氣發電扮演了穩定供電的重要橋接能源,而核電受限機組起停及安全調度特性,反而無法快速升降載靈活調度。
經濟部指出,綠能發電屬自產能源,長期來說可降低進口依賴,更能避免國際燃料成本波動影響。且隨建置量增加,成本會隨之下降。
以離岸風電為例,若沒有初期的決心,就不會走到現在的0元競價,第一、第二階段的示範及遴選風場以躉購費率建置3,973MW(百萬瓦);隨後以競價機制壓低成本,在第二階段標出1,644MW、第三階段預計有9GW(10億瓦)。
隨著這些風場在2030年後全部建置完成,未來離岸風電年發電量將達近550億度,不僅充分供應民間所需,政府花在每度離岸風電的成本也會降到1.52元,遠遠低於平均電價。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