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77字
市場正迅速消化半導體過剩的供給。整個供應鏈中的公司都已下調平均售價(ASP),並採取措施降低庫存。隨著主要製造業重鎮的防疫限制措施放寬,庫存管理也從疫情期間的以防萬一(just-in-case)模式逐漸轉向及時生產(just-in-time),瑞銀認為供需動態將在2023 年下半年改善,盈利增長有望在2023 年下半年以及2024 年復甦。
自2022 年開始下跌以來,半導體類股仍跑輸整體亞洲(日本除外)指數。無論是從絕對值還是相對於整個亞洲,半導體類股估值都低於歷史平均水準。
隨著去庫存穩步推進,且市場逐漸輪動至早週期受益者,亞洲半導體股的表現將在未來6 至12 個月轉佳,亞洲半導體龍頭企業可能帶動亞洲科技類股的表現超越大盤指數。
受到上述預期的帶動,年初以來亞洲半導體股價出現反彈。
瑞銀認為,企業盈利料將在2023 年第2季見底,消費者終端需求回暖,並帶動營收增長在2023 年底逐步改善,再加上地緣政治不利因素減輕,目前看來盈利進一步下調的風險也可控。
亞洲半導體行業是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核心,總市值接近1.4 兆美元。晶圓代工佔比最高,權重佔市值約35%。記憶體製造商也佔到約三分之一, 其餘為封測代工(OSAT)、晶片設計和設備提供商。
經歷後疫情時代的擴張,半導體行業對於資本支出將轉為審慎,瑞銀預計定價能力將有所改善,並帶動利潤率從2023 年下半年開始強勁增長。特別是,記憶類股(佔亞洲半導體行業近40%)在此期間應受益於上述反彈趨勢。
瑞銀認為,在記憶體晶片、晶圓代工和IC 設計領域居領先地位的亞洲業者最有望受益於潛在反彈。此外,透過MSCI 所有國家亞洲(日本除外)IT指數,可體現瑞銀看好亞洲半導體前景的觀點。因為半導體股約佔該指數的三分之二,波動性較低且更為多元化。該類股盈利在223 年可能下降23%,2024 年則有望回升38%。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