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70字
美商鄧白氏今(9)日發佈2023年第一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BOI)調查報告,整體企業樂觀指數為61.3,較上一季下降24.7%,年減51.1%,創前年第一季以來,近9個季度的新低,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機械設備相關產業樂觀指數皆創新低。
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孫偉真指出,本季最樂觀的是飯店與餐飲業,第二樂觀的是資訊與通訊業,至於生技醫療產業在銷售量、新訂單、銷售價格及備貨水準等四項參數的樂觀程度也較前一季有所提升。本季最悲觀的則是批發與零售業。
鄧白氏本季「台灣企業樂觀指數」調查為去年底至今年1月初進行,依據6個關鍵參數:銷售量、淨利潤、銷售價格、新增訂單量、備貨水準及雇用員工數等參數進行問答之指數統計報告。
孫偉真認為,今年經濟情勢「外冷內溫」,民間消費成長,外需疲弱出口衰退,隨疫情趨緩,台灣出入境管制與口罩防疫規定逐步放寬,帶動「民間消費」經濟實質成長;再加上跨年、春節檔期及年菜預購商機,帶動觀光與餐飲產業前景轉趨樂觀;在銷售量、新訂單、淨利潤與銷售價格等4項參數,皆有約75%企業持樂觀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因內需保持穩定,資訊與通訊業也對未來景氣仍抱持著一定樂觀程度,特別是在銷售量與新訂單參數項目持樂觀態度者達50%,為各產業中第二樂觀者,為此調查亮點。
反之,有鑑於民眾結束遠距上班、上課,回歸正常生活,來自歐美地區之外需持續疲弱,商品出口衰退大於預期,疫情期間受惠於「宅經濟」的科技業與運輸產業需求趨緩,前景相對不樂觀。
本季最悲觀則為批發與零售業,孫偉真指出,對照經濟部數據,去年12月零售業營業額為4030億元,年增9.4%,批發業營業額則為1.05兆元,較前年同期的1.11兆元衰退5.6%,主因外需疲軟及客戶調整庫存緣故,使機械器具批發業營業額年減6.4%;另因市場需求緊縮,造成建材批發業營業額年減10.7%,導致整體批發業者對景氣前景看淡。
至於半導體產業受訪者則預估,今年第一季的除新增訂單量外,其餘5項參數的樂觀指數均為近9個季度以來最低。作為出口主力的製造業者受外需市場緊縮影甚深,未來台灣企業景氣動向仍待終端需求回穩方能逐漸明朗。
孫偉真總結,風險在產業和大環境不斷變化,在後疫情時期維持、發展和繁榮的關鍵,是利用數據將風險轉化為機會,建議建議台灣企業採取3大作為因應。
第一,積極監控供應鏈裡的合作夥伴,以系統化的方式管理財務與法遵風險;第二,保持綜合的全球視野,全面評估跨境風險,並能夠及時抓住擴展機會;第三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變局,積極增加企業自身在全球市場的能見度,維持在快速不斷的市場變化中的動能。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