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轉型,別忘了組織也要轉

本文共1000字

哈佛商業評論 文/鄧嘉玲

在數位巨浪席捲下,所有的企業都在思考如何進行轉型。這其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是,組織有沒有跟著轉型。

兩位重要管理學者──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莉塔.麥奎斯(Rita McGrath)和暢銷財經書《執行力》的作者夏藍(Ram Charan),在本期合作,描繪出成功進行轉型的組織樣貌。

推薦

由於如今資訊可以不經過濾,就傳給第一線的決策者,組織會以許多專案團隊,來取代以往需要層層上報的系統。這樣的「免批准組織」,可大量釋放出人員的創造和協作能力,並增加組織效率。

然而,這樣的組織,無法經由零星調整而成,必須測底重新思考人們未來會如何工作,然後大幅改造。富達(Fidelity)個人投資前總裁凱瑟琳.墨菲(Kathleen Murphy)即成功改造她的組織為免批准組織。

2014年時,她感覺到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正在蠶食整個銀行部門,公司必須更貼近顧客,解決顧客需求。於是她把整個部門改組為多達187個專案團隊,團隊根據顧客洞見編組,決策在團隊內部即做成。

這樣的結構讓第一線人員帶來奠定市場的創新,像是2018年推出的「富達零基金」,這項產品成功地為新顧客提供入門管道,成為富達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特別是吸引了較年輕的族群。

許多新創企業開始時表現耀眼,最後卻宛如彗星般殞落,能成為少數業績穩定成長的巨擘,關鍵在於能掌握「外擴」時期。

成功外擴的企業,能確保每位新顧客帶進額外的營業收入,卻只負擔很低的邊際成本。這些公司一方面有強大的上市策略,透過有效的通路去接觸使用者,將他們轉變為忠實顧客,並且說服他們推廣產品;一方面策畫出有效的獲利方法,將產品或服務透過付款或廣告,直接或間接產生營收。

國王數位娛樂(King Digital Entertainment)便是如此,這家智慧型手機熱門免費遊戲開發商,善用外擴時期,運用上市策略,讓下載《糖果傳奇》應用程式的每一位手機新用戶帶進營收,並多次調整獲利方法,起初偏重廣告,後來改為銷售虛擬商品。結果讓營業收益增長近70倍。

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每年吸引上百萬人造訪,是完美大型專案典範。據統計,能在時限和預算內完成、又發揮效益的大型專案,只有0.5%。

而領導古根漢美術館專案的設計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總是能一再突破困難,在時限和預算內交付成果。他分享幾個心法,值得參考。

更多內容請見2023年2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你的公司還在層層批准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創立於1922年,創刊以來,深受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可,於全球授權超過14個國家,被翻譯13種語言,成為國際商業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刊物。內容著重於領導、創新、策略、管理等四大領域。繁體中文版百分之八十的文章與英文版同步發行,百分之二十篇幅加入在地觀點,讓這些新穎的觀念和實務能落實到台灣的環境。勤讀《哈佛商業評論》不僅有助提升整個華人企業的管理理念,改進實務運作,增加經營績效,更引領台灣企業與世界一流的管理觀念接軌。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日商優必達攜手Google Cloud GameCloud解決方案將上架
下一篇
鴻海揪西門子 強攻自駕車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