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77字
國科會前主委、台灣聚界潔能副董事長李羅權表示,人類想要發展核融合技術已70多年,許多大型跨團隊投下鉅資、打造規模龐大的設備,至今都不能突破關卡。聚界潔能發展的「桌上型核融合能源系統」,就像早期IBM大型電腦和後來的PC之間的差異,雖然規模比較小,但商業運轉時程卻可以大幅縮短。
核融合能源與目前核能電廠究竟有何差異?專家指出,核電廠的發電技術稱為「核分裂」,是利用中子撞擊一顆重原子(通常為鈾或鈽)後,分裂成兩顆輕原子,並在過程中放出能量;核融合是將兩顆輕的原子核對撞後,形成一顆較重的原子,並在過程中放出能量。
台灣聚界潔能副董事長朱永光表示,核分裂與核融合最大差異,前者會產生核廢料,這是多年來核電廠被許多國家最排斥的理由,但核融合並不會產生核廢料,「這是絕對清潔的能源。」
從1950年代開始,人類發展核融合技術主流有兩派:一為慣性約束(inertial confinement)核融合,最代表性單位是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另一為磁約束(magnetic confinement)核融合,目前法國興建中的ITER,就屬於磁約束核融合反應設備。
李羅權說,聚界潔能的技術,獨立於這兩派之外開發出新式核子反應設備Alpha Ring Fusion Reactor,利用自然環境中的閃電原理,在實驗室中促成質子撞擊硼元素,產生核融合後釋放能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