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四大部門成長看好 貿聯今年營運再戰新高

本文共899字

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台北即時報導

連接線束龍頭貿聯-KY(3665)(3665)今年業績努力兩位數成長,再戰新高,由於四大部門(工業、數據中心、新能源運輸與高價值電器)2023年展望持續看好,占營收比重近八成,加上毛利率優於一般的消費性與資訊科技(IT)產品,使得今年獲利同步看旺,業績可望一季比一季好。

貿聯2022年營收高達536.62億元,年增87.08%,創下歷史新高。該公司去年1月,完成併購德國LEONI AG旗下的工業應用事業群(INBG),除了挹注業績之外,也大幅改變營收占比,2019年僅占比12%的工業用產品,如今躍升為主力,2022年前三季占營收比已達37%。

推薦

貿聯今(3)日舉行新春記者會,董事長梁華哲表示,2023年上半年IT產業相對比較辛苦,但新能源、工業等四大部門展望相對樂觀,尤其在併入INBG挹注下,該公司在技術、客戶都有明顯的進展,今年努力維持逐季成長,全年雙位數成長目標。 

梁華哲說,在INBG各產品持續成長下,加上開發多時的半導體案子今年可望量產,看好今年工業營收占比會持續往上,成為最大成長動能之一,而四大部門目前需求看好、樂觀,包含電動車、工業皆可持續向上。

在車用產品方面,總經理鄧劍華表示,新能源車市場會越來越大,缺料狀況也在減緩,因此對今年車用成長樂觀,且最大美系電動車客戶交車量提升,該公司也可隨之成長,將為電動車穩定的動能之一,此外,車用產品終端應用也透過INBG打入許多歐系品牌車廠,更為電動車產品增添新的成長動能。

鄧劍華說,在併入INBG後,除營收、客戶、產品廣度都增加外,更大幅增加貿聯於歐洲及北美的據點,如今在全球已有33個生產據點,其中,歐洲已達14個據點,並有12個來自INBG,一躍成為生產基地最多的區域,其餘包含東亞11、東南亞3、北美5。此外,透過台南新廠的建置,該公司也強化台灣研發能量,做在地的研發跟生產。

在歷經多方併購後,貿聯已站穩工業用、電動車等利基型領域,梁華哲認為,貿聯在工業、高價值電器、軌道車(歐洲高鐵)已經算領導廠商,且在Speedy、INBG加入下,在數據中心、半導體等領域的技術面、客戶面也大幅提升,讓該公司打入該領域的領導品牌,將成為長期營運的成長動能。

貿聯董事長梁華哲(左起)、執行董事郭殷如與總經理鄧劍華。記者蕭君暉/攝影
貿聯董事長梁華哲(左起)、執行董事郭殷如與總經理鄧劍華。記者蕭君暉/攝影
貿聯董事長梁華哲。記者蕭君暉/攝影
貿聯董事長梁華哲。記者蕭君暉/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凌群攻ChatGPT商機 旗下機器人擬換腦升級
下一篇
星宇航空去年稅後淨損52.71億 每股虧3.47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