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國家數位政策 豈能且戰且走?

本文共1099字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即時報導

行政院前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今(30)日表示,「晶片外交」不是新名詞,早在2020疫情初起時,就有歐美學者倡議,2021年底漸次成形,其實這與晚近流行的friend-shoring、near-shoring、reshoring等名詞,異曲同工,欲藉地緣政治扭曲比較利益,因縱橫捭闔而裂解地緣經濟,IMF、WTO等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國際組織,並不以為然,但這就是國際現實,對天然資源短缺、倚重國際貿易的台灣,影響當然最烈,如何因應,事關整體長期福祉,恐怕是需要全民討論謀求共識。

陳冲說,農曆春節期間,同一天在網路上看到兩則新聞,頗有感觸,一是歐盟將在2月中旬通過晶片法,另一則是府方證實新閣揆人選,這兩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新聞,到底有啥關聯?

陳冲表示,European Chips Act(歐洲晶片法案)是人多嘴雜的歐盟,難得有高度共識的法案,終極目標在追求歐洲晶片供應鏈的自主,此次1月下旬IEC通過的條文之所以受人矚目,當然是其中所謂「晶片外交」的文字,其大意略為:歐盟應尋求與理念相近的戰略夥伴合作,例如擁有半導體優勢的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透過「晶片外交倡議」以強化供應安全,因應斷鏈危機。歐盟此舉顯然是在呼應2022年8月美國通過的晶片暨科學法,拜登簽署該法時,是由國務卿發布新聞稿,外交戰略意味十足,相對歐盟是由產業暨能源委員會主導,只是在條文中安插Chip diplomacy,技巧上自然較為高明。年假最後一天(1月29日)見到美日荷達成共識,禁止向中國輸出晶片光刻機,代表發言的竟是歐盟內部市場負責人,其中奧妙,只能會心一笑。

陳冲說,2021年3月9日歐盟曾發布2030 Digital Compass綱領,中間揭示2030年歐盟半導體產量必須倍增,並且要達到全球產量的20%,充分凸顯歐洲發展數位資產的企圖心。今年新世代基金會第一篇專文,「台灣需要數位羅盤」,就呼籲要有台灣版的Digital Compass,藉以指出大政方向,勾畫出台灣的數位藍圖,並且在政府、產業、人才、技術層面都要有量化的目標。其實兩年前歐盟羅盤在Skill、Infrastructure、Business、Government四方面切入的方法論,就算抄襲,也應該是不錯的模仿對象。數位發展部籌備經年,為何不此之圖?這一年來,看到歐美連續積極出招,開口閉口就是Diplomacy,此中必有權謀,難免就想到未來世界數位版圖占有率的消長,國家數位政策豈能從麵線平台起步,且戰且走?至於在產業創新條例中對「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企業,提高投抵比率,更是見樹不見林,欠缺全面思考,在戰略思維上恐怕要再加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迎接集團70週年 裕隆城28日正式開幕
下一篇
長聖CAR-T新藥將在美臨床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