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47字
全國工業總會今(12)日召開新年度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理事長苗豐強針對今年經濟局勢、兩岸關係、產業發展及能源政策等提出五大建議。針對兩岸關係,苗豐強強調,過去台灣用成本中心的觀念經營大陸市場,但隨著大陸經濟成長,已漸漸成為企業的利潤中心,台灣應更有策略的繼續深耕大陸市場。
苗豐強致詞時表示,過去一年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簡單講正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病毒與人的戰爭,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抗。現在病毒慢慢已過去,但是最難過的是人與人的對抗,這些是人為造成,造成糧食、能源、供應鏈及高科技都受到影響,造成自由化世界朝反方向發展,這必須花很長時間才有辦法重新回復。
他表示,即使明天戰爭立即停止,但是國際制裁也不會立即結束,IMF預估2023年仍將比2022年更艱困,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經濟將陷入衰退,央行預估未來一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2.9%。針對今年度我國的經濟發展,苗豐強提出五大期許:
一、台灣應有主體性的經濟戰略
亞洲正在持續蓬勃發展,亞洲世紀的概念逐漸引發各界討論與關注。隨著地緣政治發酵,日本率先提出「印度洋和太平洋更廣大的亞洲」戰略觀;美國、歐盟也都制訂印太戰略,希望在此區域保持利益。韓國在去年底提出「韓版印太戰略」,將中國大陸稱為「主要合作國家」;台灣也抓緊機會,希望透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具體深化台美經貿關係。
隨著地緣競爭對經貿環境的影響日增,我國身處印太區域的關鍵位置,產業界必須密切關注這個區域的政經變化與經貿投資佈局,政府則需制訂符合台灣經貿利益主體性的經濟戰略。
二、持續深化新南向產業合作
工總去年持續舉辦新南向六國的產業合作論壇,在紡織、食品、自動化、電子等領域創造了20件成功對接案例。東協各國在天然資源、人力資源、營商環境、政府政策各有特色,有不同的商機,期許政府和產業界能集思廣益,針對新南向重點國家進行個別分析與建議,提供業者方向。
三、重視中國大陸在世界經濟位置中的轉變,務實評估大陸經營策略
中國大陸商務部資料顯示,全球企業對大陸的投資仍保持成長,2021年更創下了1,810億美元的紀錄,同比成長21%。儘管大陸這兩年因為疫情嚴格防控衝擊經濟,但去年1至11月,外資投資大陸金額達人民幣1.1兆元,同比增長9.9%;從來源地來看,韓國對大陸投資同比增長122.1%,德國增長52.6%、英國增長33.1%,日本增長26.6%。
此外,外資仍持續看好大陸市場,原因之一是大陸市場規模龐大,而且內需不斷上升。2022年預計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已超過全球人均GDP水平;商品消費市場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去年召開的「二十大」指出,到2035年大陸未來的施政主軸就是「擴大內部需求」,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並提高大陸民眾消費的能力。根據估算,2035年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業和消費市場,並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服務貿易國。
近年來大陸積極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擴大市場範圍。至今已和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共19個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包括全球最大、去年生效的RCEP;並於今年加速推動中日韓FTA,以及和歐盟、海灣合作理事會(GCC)等組織洽簽FTA;同時,持續和「一帶一路」國家加強經貿合作。這些區域整合下的經濟一體化,有助於企業鏈結更多市場,拓展商機。
過去台灣用成本中心的觀念經營大陸市場;但隨著大陸經濟的成長,大陸將漸漸成為企業的利潤中心。因此,從產業觀點來看,台灣絕對不能忽視大陸逐漸增加的內需市場能量,以及透過FTA鏈結、涵蓋歐亞非各洲的龐大市場發展。如何務實且深入掌握相關發展與政策重點,進而掌握市場先機,以茁壯台灣經濟,將是未來產業界在面對大陸時,必須思考的課題。
中國大陸已在1月8日正式鬆綁邊境並解除航班數量管制措施,面對兩岸航空運輸及小三通的強烈需求,建議政府應加速評估重開航點與航班,恢復疫情前的海空正常運作,讓兩岸的經貿活動可以如常運行。
四、推動工總碳盤查標籤及以大帶小模式,與政府協力推動淨零轉型
國內產業當務之急是碳盤查的工作,國內目前查證量能不足,查證方案未必能貼近一般中小企業的需求,費用亦非一般中小企業所能負擔。工總將在今年3月推出親民版的碳盤查標籤核發方案:工總和國際認可的碳查核機構合作,業者可以透過平台系統填寫資料後,由台灣檢驗科技及德國萊因稽核員進行線上查證,通過查證即可取得工總所核發之碳盤查標籤。
工總和經濟部工業局合作,透過「以大帶小」的方式,來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去年7月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後,與鋼鐵、石化、水泥、造紙、紡織(人纖、棉布、絲綢)等五大產業之七家公會合作,邀集合計17家以大帶小(中心廠或大廠)領頭業者,包括台泥(1101)、亞泥(1102)、台塑(1301)、台灣氯乙烯、正隆(1904)、豐興鋼鐵(2015)、大統(1470)、宏州纖維、台化纖維(1326)、大鐘印染等,協助業者進行碳足跡及碳盤查工作。
五、建議政府加速推動能源轉型
鑑於我國再生能源推動進度不如預期,產業界對低碳能源之穩定供應有所疑慮,為確保2030年供電無虞及達成減碳階段目標,不論是燃煤、燃氣、再生能源,還是核能、氫能都應列入考量,俾規劃最適切的能源發電結構。另建議政府評估成立新能源(例如氫能)委員會,以利整合基礎建設及法規等資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