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15字
地緣政治、通膨等外在環境變數多,讓環球晶(6488)(6488)去年歷經不少轉折,該公司董事長徐秀蘭表示,去年公司總成績不差,韌性也更強,進入「新全球化」,也就是「全球在地化」,未來在九個國家共有18個工廠,跨越三大洲都有12吋矽晶圓可以供貨。
環球晶去年農曆大年初一就遭遇收購德國同業世創案失敗的狀況,但公司並未因而受挫,隨即啟動「B計畫」,也就是新台幣千億元的擴充既有產能及興建新廠案,包括六個既有廠區擴產,以及興建美國德州新廠。徐秀蘭說,該公司追求成長,收購世創未果,也繼續思索如何創造差異化,將供應韌性最大化。
徐秀蘭指出,原本環球晶在九個國家有17座工廠,美國12吋新廠動土後,變成18座工廠,這使其韌性更強,進一步擴大全球化腳步,讓各地客戶都認為該公司是在地公司,這就是其新定位。
即使短期市況起伏,徐秀蘭說,各個擴產計畫並沒有改變,頂多有些廠區因缺工、缺料而稍微延遲進度。至於美國新廠所獲補助金額,目前則還未敲定。
談到環球晶母公司中美晶,徐秀蘭身兼這兩家公司董事長,她提到,中美晶太陽能業務在去年發展很好,中美晶2021年太陽能營收約70多億元,去年已超過100億元。但去年底太陽能報價下滑,期望今年中美晶太陽能業務表現能與去年相近。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