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25字
蔡總統幾年前曾大聲疾呼,要支持生醫產業發展完成最後一哩路。生醫產業的最後一哩路是什麼?有人說是力拚海外市場,也有人說是仰賴國內醫院大力支持採購。
但是上述兩條道路至今無法走通,重要的關鍵之一是台灣的健保體系,因為政府對於本土新藥及新科技發展吝於給付合理價格,讓國際市場對台灣生醫產品同樣比照低價辦理;台灣的醫院也因健保給付過低,因此對於採購本土新藥與創新技術興趣缺缺,生醫業者到了海外想拓展市場,他國醫院問:「你們台灣的醫院都不採購了,為什麼我們要採購?」
面對健保給付過低的問題,生醫業者有苦難言,健保署每月召開共擬會議,拍板決定業者申報的醫藥品價格,且每年健保核價都會變動,業者擔心萬一說出讓某些專家不開心的話,隔年健保核價恐會面臨「秋後算帳」。
曾經有一家生技公司為了新藥申請健保核價而參加「共擬會議」,竟有某醫師專家在會中說出「你們靠股票就可以賺錢了,不需要給太高的健保藥價」。
前衛福部次長、陽明交大兼任教授李玉春認為,台灣新藥審查機制不夠完善,建議以精準給付觀念去管理藥品納保,建立事後評估機制,檢討納保藥物的使用情形。她認為,就整個審查歷程都沒有一定的基準,造成藥界與共擬會委員難以達成共識,如何透過制度性的改善,才能避免繼續衝擊生醫產業發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