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綠能減碳工程衝擊全球鑄造產業

ESG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ESG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本文共727字

卓越雜誌 文/李振麟

地球溫室效應日益惡化,世界各國達成綠能環保愛地球協議,自2023年起所有基礎鑄件必須符合低碳綠能環保規定,並且也將徵收碳排稅等相關費用。通膨怪獸將從天然氣能源轉向基礎鑄造業的碳足跡工程。

碳稅也可以說是另類罰緩,啟動低碳足跡工程,牽涉層面多元又複雜,生產單位要付出更多代價,唯有投資更多綠能設備才有可能達成低碳材料目標,然而低碳生產過程中也將帶動成本大幅上漲,生活中的大宗物資包含銅、鋁、鉛、鋅、錫、鎳、鐵、媒、塑膠、造紙產業等所有高耗能與高碳足跡鑄件皆面臨同樣處境,天然氣能源與低碳足跡工程,兩隻通膨怪獸將在2023年同時上場,衝擊全球產業鏈。

近2年來,受烏俄戰爭與新冠傳染病毒衝擊,僅有少數有能力之大廠依規定進行減碳作業。碳足跡工程啟動,乃是依照各廠家原本基礎設施規劃,至少要花上3個月、半年或更久以上時間,綠能設備不足者必須再行生產環保投資才能達標。未通過碳足跡認證之商品,在無法提出認證單據佐證下將會失去下游買家,至今全球所推動之綠能減碳工程,完全無任何先例經驗可循,所有基礎鑄造業全部陷入困惑。

低碳產品在面臨如此巨大的產業鏈變局下,又無任何前例可循,如今生產單位面臨碳稅、耗損費以及能源費等多方面衝擊而不知所措,為了達成市場售價可行性,許多供應廠商唯有先行選擇停滯2023年行銷作業,以利爭取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成本核算。

各國政府在要求低碳足跡認證下,卻又忽略基礎生產線中各階段的環環相扣,將造成減碳過程中所出現的成本累積墊高,高價位的低碳商品最終將轉嫁給消費市場。在工業現代化與綠能環保兩相權宜中,將造成新一波的物價上漲,這也就是推動減碳救地球中,每個人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代價,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要有所輔導補貼,而不是讓所有的消費者面對沉重的物價負擔。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卓越雜誌創刊於1984年9月1號,跨越三十年,長期以來,專業深入的報導,深受各界好評,歷年來多次榮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刊物的肯定,每月發行量五萬份。以經貿為經、財經及管理為緯,組成小而精、富創造性與前瞻性的專業團隊,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專業知識經濟和企業管理訊息,讀者群為中產階級及知識份子,尤以28-50歲,財經、科技、及企業經理人為主。每期專題內容不僅針對企管、經濟進行專業報導;同時關心政治、健康、休閒、環保等話題。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種樹就能發大財?福華洪奇昌:碳權開發首重林下經濟
下一篇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土地水電資源 面臨挑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