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48字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今(13)日發表文章,對於金融危機問題發表看法,陳冲認為,上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台積電移機典禮上發表談話,雖是對半導體界說的,但對金融自由化也挺受用;「開始的浪漫已經消逝,初期的興奮也已消失,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對執政者亦然。
陳冲指出,今年9月英國女王逝世,若問她臨終有何憾事?英國金融界人士應該會同意,合理的答案應與2008年11月4日女王造訪倫敦政經學院(LSE)時的驚天之問有關。當時正值金融海嘯,倫敦市場一片蒼涼,女王到訪倫敦政經學院,聽取簡報後,只提出一個簡單問題「Why did nobody notice it?」,當時現場一片沈寂,LSE負責人回答,「在每一階段,人們都倚賴他人,而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做對事了」。
言下之意,沒人需要負責,答了等於沒答,女王當然不會滿意。2012年12月13日,女王走訪負責金融監理的英格蘭銀行,該行一位主管Sujit Kapadia自告奮勇要回答4年前的問題,「大家以為市場有效率、大家認為法規沒用、而且經濟不錯、自滿之心滋生」。這種講法,女王反應如何,不得而知,不過次日媒體顯然並不捧場。
陳冲表示,上周他在劉大中/蔣碩傑基金會專題演講,談到金融自由化時提到這個故事,聽眾不禁莞爾。事後他得到兩種回饋,第一是肯定30年前啟動的自由化,觸發日後金融界的活力;第二則是認為自由化不足,監理沙盒變沙坑。
他認為,自由化是否足夠是動態觀念,要不時滾動檢視,採取相關的配套措施,佈建妥適的安全網,至關重要。30年來,台灣經歷3次金融波動,即1995年本土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是舉世唯一未獲國際貨幣基金援助,而能度過危機的國家,被當年國際財經媒體稱為「A non-IMF member weathered financial crisis」,如今觀之,是一項極高的肯定。
他進一步提到,10年前Kapadia在英格蘭銀行的搶答,其實有點出金融危機的原因,只是在女王座前,用字精簡,乍看不能凸顯深層的意旨。Kapadia說,「People thought markets were efficient」,擺明當時市場已失去自我調整的功能;又說「People thought the regulation wasn’t necessary」,也擺明當時很多人視法律為無物;後又表示「there was this growing complacency」,充分說明市場的倨傲自滿;至於「the economy was stable」,當然是暗指居高不思危的心理。陳冲認為,Kapadia雖然惜字如金,但對時弊的針貶,卻是恰到好處。
陳冲說,30年來,台灣在落後歐美的劣勢下,穩健推動金融自由化,又遭逢全球化、逆全球化、數位化等潮流的交錯衝擊,一路走來委實不易。女王在2008年有驚天一問,其實難怪,看到信評機構的後知後覺,目睹華爾街坐擁駭人高薪,也見識到複雜商品問世卻說不清風險時,就應該警覺危險即將失控。
他強調,當年LSE勉強回答女王問題時,講了一個關鍵詞At every stage,在每一階段,其實存在不同的風險,如果仍然採取以往同一方式,女王恐怕5至7年就要問一次相同的問題,金融界或監理機關還不如定期自問,或許更能防微杜漸。
上週張忠謀先生在台積電移機典禮,講了一句話,雖是對半導體界說的,但對金融自由化也挺受用;「開始的浪漫已經消逝,初期的興奮也已消失,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對執政者亦然。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