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923字
儘管通貨膨漲、庫存過高,讓空運市場的需求趨緩,但緊接著國門開放,客運需求將接棒貨運,成為航空業者的營收引擎。
時序進入年底,航空業者紛紛在第三季繳出亮眼的營收表現,受惠於台灣邊境解封、亞洲各國邊境管制陸續鬆綁,與暑期旅遊旺季,使客運收入大幅成長。當中,長榮航空(以下稱長榮)在今年的累積盈餘以新台幣144.90億元,成為國籍航空的冠軍。累積虧損最多的為星宇,共虧損111.62億元。
2張圖看航空業Q3表現:貨運生意穩定、客運需求上升
過去2年內,維持航空業的主要動能——貨運,逐漸面臨了通貨膨脹、庫存尚未消化完成的影響,以及海轉空的急單需求降低,空運的市場需求正逐漸放緩,但由於國際油價下跌,航空公司仍可以透過產品組合維持高單位貨運收益。
國門開放後,國籍航空業者迎來強勁第三季。
長榮在第3季營收為352.05億元,年增36%,稅後淨利為12.37億元,年減16.64%。前3季的累積營收為902.45億元,累積盈餘為144.90億元,居國籍航空之冠。第3季客運營收97.91億元、貨機營收1212.12億元,
中華航空(以下稱華航)第3季營收為376.97億元,年增9.4%,是今年單季最高的增幅。稅後淨利為1.26億元。前3季累積營收為1117.83億元,累積盈餘為69.47億元。華航第3季客運營收為71.04億元,貨運營收為283.8億元。
星宇航運第3季營收為7.62億元,年增269%,因為基期較低,成長率為所有國籍航空最高。前3季的累積稅後淨損為111.62億元。星宇第3季客運營收為4.39億元,貨運營收為2.9億元。星宇表示新機陸續交付是虧損的原因之一。
航空業喜迎報復性出遊商機:年底招募百人、交付新機
同時間,隨著邊境解封,航空業者在近期也公告許多新的航班路線。在營運上,也可以關注到大量的人事招聘與機隊交付消息。方方面面都可以觀察到,航空業者正摩拳擦掌,準備迎接疫後反彈的旅遊需求。
近期長榮也順應中國放鬆防疫政策,增加上海、桃園的航班,同時強化營運歐洲市場。華航也在12月開出東南亞新航線,規劃深耕東南亞商務和旅遊市場,明年第1季更將復飛羅馬航線,倫敦、維也納等其他歐洲航線也將增班。
星宇也著手佈局亞洲以外的長程航點,預計明年4月飛向美國洛杉磯,正式開啟星宇航空的下一篇章。業者皆瞄準歐美旅客的轉機需求,期望台灣成為重要的航站樞紐。
除了航線之外,航空業者也需備齊營運動能。華航睽違2年,針對桃園機場運務員及台北客服人員開出職缺,將延攬百名人員加入,規劃預計於明年春季報到;長榮航空則開出招聘網站,招募飛航人員、空服人員與地勤人員;廉航業者虎航表示將招募客艙組員、運務員共200名;星宇航空瞄準儲備客艙組員人力。
除了人力,航空公司也力拼在年底到2年內完成新機交付。包括華航在今年8月購買16架787-9客機,以及預計在2024年前,將有6架A321neo新機交付;台灣虎航預計在2024年前將有4架A320neo交付。星宇預計在年底前會再交付兩架A321neo及1架A350-900。
值得注意的是,翻開長榮與華航的財務報告,能發現兩家公司在被視為未來營收的「合約負債」(如乘客已經付費買機票但尚未登機出行)欄位上,2022年第3季的合約負債金額分別為152億元與96億元,皆是往年同期的2倍以上。這意味著,等到航空公司陸續提供服務——乘客搭上飛機完成旅行——這些乘客預付的款項都將轉換為未來財報的營收數字。
隨著人事招聘逐步到位、新機交付上線服務,航空業者也逐漸往疫情前的榮景前進。
※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榮將迎接新機、衝刺貨運營收靠這兩招!如何讓電商營業額大增三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