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53字
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時間12月6日完成美國新廠的移機典禮,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當地州長與聯邦參議員等均親自出席,除了冠蓋雲集是眾人焦點外,該如何解讀台積赴美?
《遠見》第一時間專訪到知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他是半導體專家,更碰巧是旅居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長達40年的移民,距離台積電新廠只有一小時車程。在美國看完移機典禮後,他為什麼說,「我有點擔心了」?其實,他主要有三點擔憂,行內的人一看就懂。
「聽完拜登在移機典禮致詞,再次應證台積電在美國設晶圓21廠(Fab 21),就是政治的決定,不是商業的決定,」楊應超在觀看典禮結束後,獨家接受《遠見》專訪,他有感而發地說,「今天看完典禮之後,最大的感想是,我有點擔心了!」
台灣台積電領先優勢會消失?
楊應超表示,兩年前台積電電宣布設廠亞利桑那州設廠時,外界就開始討論是否有產業外移、人才外流的危機,本來完全不擔心的他,看到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時宣告「兩項加碼」,一是投資設廠金額從120億美元,加碼到兩階段建廠,共計400億美元,增加兩倍之多;二是製程規劃從2024年首批生產的5奈米,推進到4奈米,連3奈米都排進了時程,預計2026年投產,讓他著實「嚇了一跳」。
擔憂一:台積電守不住製程領先
「以前我認為台灣本地製程至少能領先三年,所以去美國設廠也還好,但現在往前推進到4奈米、3奈米,雖然說台積電已經在做2奈米、1奈米的研發,但都是新技術的先進製程,沒有人能打包票能準時達成,萬一研發有延遲,兩地距離就可能從三年,縮小到兩年、一年,」楊應超憂心地說,這代表台灣的領先優勢可能會不見了。
而且第一座廠還沒蓋,就加碼這麼多,也令人好奇為什麼?他進一步說明,「我們理解台積電應該是被逼著去美國設廠,但如果是被逼著,是不是可以往後拖一點?怎麼有加速的道理?例如第二期廠房晚一點,或是採用的製程沒那麼先進。台積電也做得太足了。」
楊應超說,他擔心的是,「有一就有二,我嚇到的是第一個廠房還沒蓋完,就已經在擴充了,讓我想起之前本地(亞利桑那州)就在傳言,台積電圈的那一塊地,可以蓋到6個廠啊,」楊應超旅居亞歷桑那州鳳凰城已有40年,對於當地再熟悉不過。
擔憂二:台積電長久堅守的良率被學走
除了台積電可能守不住先進製程留在台灣,第二層擔憂就是「良率」的know-how,被競爭對手學走。
楊應超分析,現在的氛圍是錢不是問題、設備遲早可以到位,台積電長期以來最可貴的「良率」,成為競爭對手追進的重點。
良率的祕密,取決於人才的養成、外部協作廠商、經驗的累積與傳承,前兩者看來都跟著過去了,第三項只是時間的問題。
擔憂三:台積電育才,變成幫英特爾訓練人才
目前台積電預計直送2000名台灣工程師前往美國廠,兩期廠房預計額外創造1萬個高薪高科技工作機會,其中包括4500個直接受雇於台積電,完工後將合計年產超過60萬片晶圓。龐大的生產部隊,在美國操作先進製程,就是在訓練本地人才,但是最終是為了誰訓練人才?
「回歸美國製造,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英特爾(Intel),」楊應超直言,台積廠距離英特爾亞利桑那州的Intel廠房,開車一個小時左右,英特爾的薪資又是台積電的一倍以上,員工就算有綁約,也不可能綁一輩子,三、五年之後跳槽,那現在就等同幫英特爾訓練人才,「現在我倒覺得台積電美國廠計畫,怪怪的,好像不太對勁,希望只是我想太多了。」
最深擔憂:失去重要性,台灣又換到什麼?
美台生產基地的製程技術接近,也許也能成為兩個研發中心,這不好嗎?
「基本上,如果美國跟台灣製造技術沒有差那麼遠的話,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就愈來愈小了。之前有一種說法,萬一打仗,美國一定會來救,那是因為台灣重要,一旦台灣不那麼重要,那就麻煩了,」楊應超再顯憂愁,「我關心的是,如果被逼著做這些決定,那台灣換到了什麼?台積電可能換到補貼與市場,但我更關心的是,台灣換到了什麼?能不能換一些我們更需要的東西,現在還看不到換了什麼。」
仔細看看今天美國總統拜登親臨台積電Fab 21的畫面,總覺似曾相似,這如同2018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現身鴻海集團在威斯康辛州拉辛鎮的面板廠,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同框動土的那一天。
川普是率先喊出回歸美國製造的總統,不同政黨的拜登,也接續這條路,這是一個政治局,不是商業局。台灣最有價值的先進製程晶圓製造,以及半導體供應鏈,已經確定在美國開展,接下來如何既保持距離又維持優勢,將是最大的挑戰。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