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36字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預計美西時間6日舉行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美國總統拜登將親自出席,凸顯美方對台美關係的重視。不過,從製造成本、產能規模,及客戶為分散風險而採取的「去台化」等問題擺在眼前,台積電的美國夢能否成功?
台積電此次的上機典禮,寫下該公司史上多項紀錄,一是美國總統拜登、商務部長雷蒙多親自到場,受到白宮高度重視;二是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以及蘋果、輝達、超微、安謀、新思、應用材料、科林研發等美企高層都一起出席,這些出席企業的總市值初估約達4兆美元,讓這場活動成為全球半導體業最關注的盛會。
台積新廠上機 4兆美元盛會相迎
這座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5奈米新廠房,初期規畫月產能2萬片,預計投入超過120億美元,在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後,預定2024年將開始投產。由於全球目前使用到5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企業不多,一般預料,蘋果與輝達將會是這座新廠的首批客戶。
儘管全球對台積電美國新廠寄予厚望,但依照過去台積電已在美設廠26年並不賺錢的經驗來看,未來還是要面臨一些難題待克服。
難題1、美國製造成本過高
張忠謀過去就曾說,台積電在美國的生產成本,高於台灣50%,即使經過多年,台積電的技術持續精進,他日前出席美國智庫的活動時,仍重申「美國生產的單位成本比台灣高50%,」美國若想增加國內晶片的產量,是浪費且徒勞無功的舉動。
雖然台積電去美國設廠,美國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但張忠謀分析,還是遠遠比不上在地化生產所需的投資金額。
另一個造成成本升高的是人力。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指出,台灣之所以有優勢,是因為台灣的工程師素質高、產業國際化、成本相對低廉、政府支持建廠等條件支撐,「台灣工程師年薪約3、4萬美元,美國的工程師是18萬美元」。
黃崇仁說,美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國家,在IC設計和設備製造部分具有競爭力,還有大量晶片設計人才,但卻相當缺乏製造晶片的人力。台灣在晶圓製造環節有領先地位,且有贏的條件,「不是隨便就可以被拿走」。
難題2、美國2萬片產能夠用嗎?
以美國希望台積電在美國製造的政策來看,此著眼於台積電目前是全球技術最先進的晶圓製造公司,基於國安考量,美國希望最先進的晶片可以在美國本土製造。
但台積電第一階段蓋的是月產能2萬片的5奈米廠,而美國的蘋果公司早已是台積電3奈米大客戶,未來還會用到更高階的2奈米、1奈米製程,台積電只在美國蓋2萬片的5奈米就夠了嗎?
慧榮科技總經理苟嘉章直言,這就是台積電本身的痛處,就算不賺錢也要去.。
如今,張忠謀證實,台積電最初計畫月產2萬片確實不夠,現在新的目標是將產能提高1倍,並在當地生產更先進的3奈米晶片。原本台積電在美產製5奈米的規模,僅相當於台積電產能的1%,隨客戶的需求,持續擴充產能無可厚非,不過,若初期的2萬片獲利狀況不佳,對未來是否繼續擴產,也將是美國夢成功與否的一大觀察指標。
難題3、去台化效應顯現,台積訂單遭瓜分
其三是,客戶為分散風險,開始將訂單轉給英特爾、三星或格羅方德的「去台化」效應,正在發酵。
因為地緣政治,台積電很多客戶擔心台灣出事,積極評估分散風險,除了希望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外,也開始將訂單分散至英特爾或三星等。短期內這樣的分散風險舉動,雖不致對台積電的市占有衝擊,卻也給了對手練兵的機會,影響程度待觀察。
另一方面,全球半導體業目前面臨「逆風」,但台積電對客戶的價格「不但硬,還要漲價,」近來在IC設計業中,也開始出現「琵琶別抱」的氛圍。
有業者表示,儘管目前放眼晶圓代工廠商,還是台積電的技術最好,不過,「真的很希望英特爾跟三星,能趕快追上來,」這對台積電在不景氣時,還是只顧維持自己的高獲利,而不與客戶共體時艱,只能啞巴吃黃蓮。
針對地緣政治對於全球經濟跟產業的影響,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表示,過去自由市場競爭的時代,很多人說政府不要介入太多,讓廠商自己去發揮,政府管得多,反而會綁手綁腳,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政府的角色,是在幫著台灣的產業與企業面對地緣政治的課題,政府主動積極性要愈來愈提升,然後跟著產業,民間攜手並行,不能走在後面」。
而對地緣政治下的台積電,他建議,未來幾年台積電有兩個課題要顧到,一是實際認真地去瞭解客戶,配合客戶建置更多的產能,不管是國家或地區性的分配,而不是只擺台灣;二是持續精進技術,永遠維持第一。
「豬肉有美國豬,也有台灣豬,若市場上喜歡吃美國豬的人多,就看美國豬能不能多養一點,就算是比較貴。」楊瑞臨說。
🎧歡迎收聽:【經濟輕鬆聊Podcast】EP86 編輯室On Air/台積電美國夢成真下一步...就算不賺錢也得去、面臨的「挑戰」恐大過機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