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92字
台電今年獲邀首度與國立台灣博物館聯手舉辦《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今(5)日揭幕。台電表示,特展規劃四大主題,展出來自台電、台博館、台史館、科工館等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亦結合14顆歷史電表打造有如跨越時空的藝術互動裝置,6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台博館南門館紅樓二樓展出。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台博館館長洪世佑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5日為特展揭幕。台電表示,透過電業策展,除紀錄台灣電力發展軌跡,也與社會大眾一起見證這片土地的歷史生活脈絡,感謝文化部支持且榮幸能與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台博館聯手舉辦電力特展,讓台電投入電業展覽再邁進一大步。
台電說明,特展序曲中,台灣畫家陳澄波1915年創作作品《水源地附近》透過電線桿街景展現當時電力已進入生活的樣貌;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台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裝置容量950瓩),現為台電綜合研究所。
主題二「電的供給與需求」亦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
特展主題三則以從古至今各類照明器具呈現電力對生活的影響,如台灣早期電燈尚未普及的年代,主要以油燈、蠟燭、電石燈等作為夜間照明工具,其中現場展示的電石燈,在過往藉由上座盛水向下滴漏,讓水接觸放置於下座、主成份為碳化鈣的電土產生氣體,進而點燃噴火嘴作照明所用,更可透過水流速度調整火光大小,亮度比油燈、蠟燭高出許多。另展場亦結合動畫互動影像,可感受不同年代因電力帶來的生活景象變化。
台電指出,此次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台第一顆電表,並由擅長沈浸式創作的范賀碩與來自英國的Blaine Whiteley兩位藝術家跨國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結合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台灣來電史。
台電除確保穩定供電,近年亦積極投入文資保存,自2016年啟動文資保存計畫、公共藝術與文化展演計畫,也成為第一個編列文資專案預算、成立專責單位並招募文資專才的國營事業,至今累積投入數十個單位、上百人清查萬件文資,2017年開始舉辦電力文資特展,除三度蟬聯文化部文馨獎,2019川流電湧特展更獲得與德國iF、美國IDEA、日本G-Mark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獎的德國紅點設計獎殊榮。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